
猶言驚弓之鳥。 宋 陸遊 《書齋壁》詩:“自笑為農行沒世,尚如驚雁落空弦。”
“驚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驚雁”字面意為受驚的大雁,常比喻因受過驚吓而變得敏感脆弱的人或群體,與“驚弓之鳥”含義相近。例如宋代陸遊在《書齋壁》詩中寫道:“自笑為農行沒世,尚如驚雁落空弦”,以“驚雁”自喻,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感慨。
該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通過“雁群受驚”的意象暗喻人在經曆挫折後容易陷入過度警惕或自我懷疑的心理狀态。例如現代語境中可形容:“他經曆失敗後如驚雁般草木皆兵”。
需注意與“驚鴻”(形容輕盈體态或驚豔之美)區分,二者雖結構相似但語義迥異。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陸遊原詩背景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古籍《劍南詩稿》等文獻。
《驚雁》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說驚起的鴻雁。這個詞形容人猝然驚起的樣子,也比喻人在某些突發事件中感到驚慌失措。
《驚雁》拆分的部首是“雨”和“隹”,部首“雨”表示與雨有關,提示與天氣或者動物有關;部首“隹”表示與鳥類有關。
根據拆分的部首和各個部首的筆畫數,我們可以知道《驚雁》的總筆畫數是11畫。
《驚雁》最早見于南朝宋齊梁陳時期的文學作品。例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有“鮑寅以雞為雁”一文,即形容鮑寅的鳴寅雅興仿佛輕盈的大雁飛過,這個典故也寓意着人的行為舉止類似鴻雁。漸漸地,人們将這個典故推廣開來,形成了成語《驚雁》。
繁體字為《驚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驚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形狀更加複雜,包含有“旡”和“心”的結構。
雁的古代寫法中,它的頭部是有一個額外的“立”字旁。
1. 她突然聽到外面的聲音,吓得驚雁一樣,心跳加速。
2. 這個消息傳來後,大家都吓得如驚雁一般四處逃散。
驚聲、驚魂、驚慌、驚詫
驚鴻、驚群、驚擾
淡定、鎮定、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