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泥路上行走所乘之具。《史記·夏本紀》“水行乘船,泥行乘橇”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謂以闆置泥上以通行路也。” 清 趙翼 《岣嵝碑歌》:“遂乘山欙跨泥橇,分釃洚洞闢壅隔。”
泥橇(ní qiāo)是一種在泥濘路面上使用的傳統交通工具,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定義
泥橇指在泥路上滑行或行走的器具,主要用于灘塗、濕地等特殊地形。其名稱由“泥”(泥土)和“橇”(滑行工具)組合而成,字面含義即“泥地滑行工具”。
曆史來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史記·夏本紀》中“泥行乘橇”的記載,東漢學者如淳注解為“以闆置泥上以通行路”,指将木闆鋪于泥面供人滑行。清代趙翼的詩句“遂乘山欙跨泥橇”也印證了其曆史應用。
結構與使用場景
泥橇通常為前端翹起的長條木闆,中間設有扶手,漁民會在前端加裝小木闆放置魚筐。使用時,人單腳踩橇,另一腳蹬地滑行,適用于沿海灘塗作業。
現代意義
如今泥橇在部分沿海地區(如福建連江縣)仍被漁民使用,兼具實用工具和文化遺産的雙重屬性。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民俗記錄,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操作方式或區域文化背景,可查閱地方志或民俗研究資料。
泥橇(ní qiāo)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來拉運或推動泥土的工具。在土木工程和建築領域常常使用泥橇來運輸泥土。
泥橇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和車(車輪),部首氵表示與水有關的事物,車表示與交通工具相關。泥橇的拆分成氵和車,共計8畫。
泥橇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用來形容一種用車拉運泥土的工具。它的繁體字是擳橇。
在古時候,泥橇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以清代康熙字典為例,泥橇的寫法是擳橇,部首擳表示用手拿、抓住,橇表示用車運輸。
1. 工人們一邊用泥橇運輸泥土,一邊修建新的道路。
2. 農民用泥橇将河邊的泥土運到農田裡,以改善土壤質量。
1. 泥土(ní tǔ):指由細顆粒狀的礦物和有機物混合而成的土壤。
2. 拖拉機(tuō lā jī):指一種用于牽引和驅動其他農業、工程或運輸機械的車輛。
近義詞:拖拉機、推土機。
反義詞:渡船、帆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