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陽剛之氣。《禮記·樂記》:“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
(2).剛強的氣質和意志。《南齊書·文學傳·卞彬》:“父 延之 ,有剛氣,為 上虞 令。”《紅樓夢》第六六回:“﹝ 寳玉 ﹞每日又不習文,又不學武,又怕見人,隻愛在丫頭群兒裡鬧。再者,也沒個剛氣兒。”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四段:“你看把 朝鮮 毀的,什麼都沒有了--我們有的卻是股剛氣。”
(3).即剛風。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太湖詩·缥缈峰》:“ 葛洪 話剛氣,去地四千裡。” 宋 蘇轼 《次韻劉景文登介亭》:“清風信可馭,剛氣在巖麓。”參見“ 剛風 ”。
“剛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陽剛之氣
指剛強、堅毅的氣質,常與男性特質關聯。如《禮記·樂記》提到“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強調剛柔并濟的和諧狀态。
例句:他的作品充滿陽剛氣息,展現了冒險精神。
剛強的氣質和意志
形容人性格堅韌、意志堅定。例如《南齊書》記載卞彬之父“有剛氣”,《紅樓夢》中批評寶玉“沒個剛氣兒”,均指此意。
自然概念“剛風”
古代指高空強勁的風,如唐代陸龜蒙詩句“葛洪話剛氣,去地四千裡”,蘇轼亦用“剛氣在巖麓”形容山間強風。
該詞屬書面語,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典籍。需注意與“剛強”“堅毅”等近義詞的細微差别,後者更側重内在品質,而“剛氣”兼具氣質與自然意象的雙重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