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髎的意思、八髎的詳細解釋
八髎的解釋
中醫學名詞,即尻骨兩旁的四孔。《史記·貨殖列傳》“馬蹄躈千” 唐 司馬貞 索隱引《埤倉》雲:“尻骨謂八髎。”《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胸背部》:“尾骶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寬下窄,上承腰脊諸骨,兩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
詞語分解
- 八的解釋 八 ā 數名,七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捌”代):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 筆畫數:; 部首:八; 筆順編號:
- 髎的解釋 髎 á 髋骨。 骨的空隙處。 骨空間的穴位,數目較多。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八髎(bā liáo)是中醫針灸學中的特定穴位術語,指位于人體骶骨後孔中的八個穴位總稱。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含義
“八髎”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對穴位的合稱,左右對稱分布于骶骨(薦骨)的八個後孔中。
二、解剖位置
依據國家标準《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21):
- 上髎:位于第1骶後孔中,約當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中點。
- 次髎:位于第2骶後孔中,髂後上棘下方凹陷處。
- 中髎:位于第3骶後孔中,次髎穴直下。
- 下髎:位于第4骶後孔中,中髎穴直下。
三、功能與臨床應用
八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是調理下焦的核心穴位群:
-
主治範疇:
- 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病)
- 泌尿系統疾病(遺尿、小便不利)
- 腰骶疼痛、坐骨神經痛
-
經典文獻依據:
《黃帝内經·素問》提及“腰痛……刺腰尻交者”,後世注家認為“腰尻交”即八髎區域。
四、學術權威性說明
- 詞典定義:
《中醫大辭典》明确将“八髎”定義為“上、次、中、下髎之合稱”,強調其解剖定位與經絡歸屬。
- 現代标準:
世界衛生組織(WHO)标準穴位代碼将八髎納入BL31-BL34編碼體系,印證其國際認可度。
參考文獻
- 李經緯 等. 《中醫大辭典》(第2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定義來源)
- 國家技術監督局. 《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21).(定位标準)
-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 《WHO國際标準針灸穴名》. 1991.(國際編碼)
- 《黃帝内經·素問·骨空論》.(經典溯源)
(注:因部分古籍無直接線上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物為準;現代标準可參考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官網公開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八髎”是中醫學中的穴位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字源與基本含義
- 字義解析:
“髎”(liáo)指骨節間的空隙,常用于描述骨骼孔隙處的穴位。
“八髎”即由八個穴位組成,分布于骶骨兩側的四個骶後孔中(左右各四穴),合稱“八穴”。
二、具體穴位組成
八髎包括四對穴位,每側骶骨各四個:
- 上髎:第一骶後孔處,主治月經不調、腰脊痛等。
- 次髎:第二骶後孔處,常用于治療盆腔炎、小便不利。
- 中髎:第三骶後孔處,主調下腹脹痛、泌尿問題。
- 下髎:第四骶後孔處,改善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三、定位方法
- 解剖位置:位于腰骶部,骶椎融合形成的四個骶後孔中,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之間。
- 觸摸技巧:俯卧位時,沿骶骨中線旁開約1-2橫指可觸及凹陷孔洞,即對應穴位。
四、功能與主治
八髎穴是調節盆腔氣血的關鍵區域,主治:
- 局部病症:腰骶疼痛、坐骨神經痛。
- 泌尿生殖系統:月經不調、盆腔炎、陽痿、小便不利。
- 其他:下肢痿痹、腹脹等。
五、曆史文獻依據
- 最早見于《素問·骨空論》,記載為“八髎”。
- 《醫宗金鑒》描述其位于骶骨兩旁四孔,與神經血管彙聚相關。
提示:如需精準取穴或治療,建議咨詢中醫師,避免自行操作。
别人正在浏覽...
哀憐,哀憫芭籬邊僥标證璧珪恥與哙伍籌建對工發賤煩纓飛腳風行草偃府吏負挽附援甘心氏邯鄲記歡躍花枝招颭教區頰上添毫解給驚諕絶塵卡路睽仰來年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略城掠影厘婦六和力主録要木面雕刻南極洲凝集胖襖旁言篇冊平滑七擔八挪秦篝妻賢夫禍少宂賤瑞像世傳霜淇淋四司六局隨陸踏面天險條舉呫畢趧赽通明輼車文奁下颌銜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