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西斜;日将暮。 三國 魏明帝 《燕歌行》:“白日晼晼忽西傾,霜露慘悽塗庭階。” 唐 李節 《贈釋疏言還道林寺詩》:“ 湘水 超忽兮落日晼晼,松覆秋亭兮蘭被春葩。” 宋 沉遘 《次韻和不疑借書鄰幾遇其寝》:“不如歸吾廬,靜對日晼晼。”
“晼晼”是一個較為罕見的疊詞,其含義需結合單字“晼”的本義來理解:
單字“晼”的本義
在古漢語中,“晼”讀作wǎn,原指太陽偏西、日暮時分的景象,常與“晚”字相通,用于形容天色漸暗或時間流逝。例如《楚辭》中“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其中“亹亹”即與“晼晼”音義相近,表達時光推移之意。
疊詞“晼晼”的引申義
作為疊詞使用時,可強化以下意境:
使用場景與注意
該詞多見于古典詩詞或書面語,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由于“晼”字生僻,實際應用中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婉婉”(柔美)、“皖皖”(明亮)等形近詞混淆。若需表達類似意境,更常見的替代詞有“遲遲”“暮暮”等。
建議:若該詞出自具體文本(如古詩),可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其修辭效果。
晼晼(wǎi wǎi)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亮;明亮;清晰。它可以用來形容光線明亮、事物清晰可見等。
晼晼的部首是日,共有11個筆畫。
晼晼是一個舊詞,可以追溯到《爾雅》這本古代漢語字典。它的繁體為晞晞。
在古代,晼晼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可能出現的古代寫法有晼、晞、晥等。
1. 天空中的星星晼晼閃爍,美麗極了。
2. 教室裡的燈光晼晼發亮,讓人專注學習。
1. 星星晼晼(形容繁星閃爍)
2. 燈光晼晼(形容燈光明亮)
3. 目光晼晼(形容眼神明亮、銳利)
1. 照亮
2. 昭示
3. 清晰
暗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