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鋒稜 ”。1.指物體的鋒芒、棱角。 宋 司馬光 《怪石》詩:“圭角老龍脊,鋒稜秋劍鋏。” 清 曹寅 《硯山歌》:“按圖絶似小 岱嶽 ,背腹渾厚無鋒稜。” 葉聖陶 《登雁塔》:“那石碑經曆了一千四百多年,文字還很完整,筆畫還有鋒棱,可見石質之堅緻。”
(2).淩厲的氣勢。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大抵總憲戇直淩人……又未嘗不稍斂其鋒棱。”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官大踧踖,鋒稜頓減。”
(3).指剛直方正,氣勢淩厲。 清 曾國藩 《祭湯海秋文》:“凡今之人,善調其舌。君則不然,喙剛如鐵。鋒稜所值,人誰女容?” 宋晶如 注:“棱,四方木也。比喻剛方之意。” 臧克家 《自白》詩:“百煉的鋼條鑄成了我的骨頭,那麼堅韌,又那麼的鋒棱。”
(4).氣勢(直逼)。《誠意伯文集》卷一附《誠意伯次子閣門使劉仲璟長史傳》:“年二十八,師事 石樓子 ,明志式慮,鋒稜古人。”
見“ 鋒棱 ”。
鋒棱是漢語複合詞,由“鋒”與“棱”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向物體尖銳的棱角或鋒芒,引申為人的銳氣、氣勢或事物的鮮明特質。具體釋義如下:
指刀劍、山石等物體邊緣的銳利部分,強調其淩厲的物理特征。
例證:
“刀鋒棱角分明”形容刀刃銳利,棱線清晰;
“山石鋒棱嶙峋”描繪岩石陡峭尖銳的形态。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394頁“鋒”字條。
比喻人的才幹、氣勢外露而逼人,或事物表現出的強烈特質。
例證:
- 人物氣質:
“他言辭鋒棱,辯論時咄咄逼人”形容語言犀利,氣勢懾人。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2卷第103頁。
- 文學意象:
杜甫《房兵曹胡馬》詩:“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以“鋒棱瘦骨成”刻畫駿馬骨相嶙峋、神采飛揚之态,凸顯其精神銳氣。
來源:《杜詩詳注》(中華書局)卷一卷二。
多用于刻畫山勢、岩石的陡峭險峻(如“鋒棱聳削”)。
形容個性剛直、才思敏捷(如“鋒棱畢露”“才鋒棱銳”)。
指詩文、書畫筆法剛勁有力(如“筆鋒棱角分明”)。
“鋒棱”兼具具象與抽象雙重内涵:
其用法凝練且富有畫面感,常見于文學與日常表達,生動傳遞“銳利”“鮮明”“逼人”的意象。
來源綜合:《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416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92頁。
“鋒棱”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結合不同語境下的用法:
物體的鋒芒與棱角 指物體表面尖銳的邊角或鋒利的輪廓。例如葉聖陶在描述石碑時提到“筆畫還有鋒棱”,強調石碑刻字棱角分明的質感。宋代司馬光《怪石》詩中的“鋒稜秋劍鋏”也以劍刃比喻石頭棱角銳利。
淩厲的氣勢 形容人或事物具有鋒芒畢露的威懾力。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官大踧踖,鋒稜頓減”,描述官員收斂鋒芒的狀态。杜甫詩句“鋒棱瘦骨成”(《房兵曹胡馬詩》)則用“鋒棱”形容駿馬骨相如刀削般淩厲,凸顯其神駿。
剛直方正的性格 引申為人的品格剛正不阿、氣勢逼人。清代曾國藩《祭湯海秋文》提到“喙剛如鐵”,即通過“鋒棱”暗喻人物性格的剛直。
提示:該詞多用于文學性描述,現代口語中較少出現。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杜甫詩作注解。
悲田崩坍本數鞭長駕遠鼈殼鄙恡創改淳深純摯祠祭二稺蜚語廢員甫裡先生根治勾面揘觱黃發鲐背煥然如新惑志鹣鲽監寺敬老旌軒金辔齌怒鮆窳句點沮桡恺悌君子亢奮狀态苦差事流議滿目凄涼毛脈墨仙泥溝破柴都青詞寝卧羣廟熱洛河任出人豕日傭人森聳善會繩直審賞失恩睡獅順節輸寫訟理算帳邃業舞衫歌扇下跪消流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