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置的意思、閣置的詳細解釋
閣置的解釋
放置;放在一邊。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羊》:“入五月中,羅灰徧著氈上,厚五寸許;卷束於風涼之處閣置,蟲亦不生。” 朱自清 《雜詩三首》序:“從前讀 周啟明 先生《日本的詩歌》一文,便已羨慕 日本 底短歌;當時頗想仿作一回,卻因人事牽率,将那心思閣置了。”
詞語分解
- 閣的解釋 閣 (閣) é 類似樓房的建築物,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樓閣。滕王閣。閣下(對人的敬稱,意謂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者而告之;現代多用于外交場合)。 特指女子的卧房:閨閣。出閣(出嫁)
- 置的解釋 置 ì 放,擺,擱:安置。布置。置放。置身。位置。置信。置評。置疑。置辯。推心置腹。置若罔聞。置之度外。 設立,設備:裝置。設置。 購買:添置。置辦。置備。置買。 放擱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閣置”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閣置”(gé zhì)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将人或事物暫時放置一旁,不予理會或暫緩處理。它由“閣”(房屋結構的一部分)和“置”(安放)組成,字面意為“放置于閣樓”,引申為擱置或忽視。
來源與用法
- 曆史文獻: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養羊》,描述将毛氈卷起置于通風處以防蟲蛀的場景。
- 現代應用:朱自清在《雜詩三首》序言中,用“閣置”表達因忙碌而暫緩創作的心思,體現其引申含義。
- 詞義演變:現多寫作“擱置”,指對計劃、事務等暫時停止處理。
典型例句
- 古代用法:“卷束於風涼之處閣置,蟲亦不生。”(《齊民要術》)
- 現代用法:“激将法或挑戰書,應束之高閣,置之不理。”(例句)
注意
“閣置”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更常用“擱置”。若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如“擱置”“擱淺”)或反義詞(如“重視”“推進”),可參考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閣置(gé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将事物放置在閣樓上。拆分部首為“阝”和“置”,其中“阝”表示位置,而“置”表示擺放。它的筆畫數為14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常常使用閣樓來儲存物品或放置不常使用的東西。因此,閣置一詞就用來形容将事物安置在閣樓上。
閣置的繁體字為閣置。在繁體字中,門的上部的“阝”變為了“門”,但“置”的部分并沒有改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閣置的寫法為“閣置”。這種寫法中,門的上部分叫做“門”,而下部分叫做“止”。雖然古代的寫法與現代不同,但字義和意思并沒有變化。
下面是一些例句:
1. 我把不常用的書籍閣置在書房的閣樓上。
2. 小明把舊衣服閣置在家中的儲藏室裡。
3. 媽媽把孩子們不玩的玩具閣置在閣樓上的箱子中。
閣置的一些組詞有:閣樓、儲藏室、放置等。
與閣置相近義的詞語有:放置、擺放、安放。
與閣置相反義的詞語有:取出、拿走、搬走。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