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妄言。亡,通“ 妄 ”。《素問·方盛衰論》:“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絶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張隱庵 集注:“失神則亡。亡言者,亡妄之言。”亡,一本作“ 妄 ”。
“亡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基本解釋
指荒謬無稽、缺乏依據的言論。其中“亡”為通假字,通“妄”,因此“亡言”即“妄言”。
詳細解析
詞源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黃帝内經·素問·方盛衰論》:“亡言妄期,此謂失道”,張隱庵注解為“亡妄之言”,說明其與“失神”“失道”相關聯,強調言論脫離實際或違背常理。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語境中,常見于兩類場景:
現代延伸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中醫文獻時需注意其通假現象。使用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權威參考建議
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素問》原文及張隱庵集注(參考、6),或通過《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驗證詞義演變。
亡言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失去了言辭、無法表達或者忘卻了言語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亠和言,總共有八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化過程。
在繁體字中,亡言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古代的亡言在甲骨文時期的寫法是“,”下面是“豐”的意思,表示人物内心失去言辭的樣子。而在金文中,亡言的寫法逐漸演變成了兩個部分,“亡”在上面,“言”在下面。
以下是一些關于亡言的例句:
1. 他在憤怒之下,亡言數分鐘。
2. 面對如此壯麗的美景,我感到亡言。
3. 他的心情複雜,隻能亡言表達。
亡言的一些常見組詞有:
1. 亡命:沒有歸途或者躲避的言辭。
2. 亡羊補牢:比喻事情發生後才來采取補救措施。
3. 亡國之恨:失去國家的憤怒和遺憾。
亡言的一些近義詞有:
1. 失言:遺忘了應該說或者想要說的話。
2. 默默無言:不發表言辭、不說話。
3. 緘默:不說話或者保持沉默。
亡言的反義詞有:
1. 有言:有話要說。
2. 有詞:有合適的言辭表達。
3. 妙言:精湛、巧妙的言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