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直貌。踁,通“ 硜 ”。《晋书·儒林传·范弘之》:“虽有踁踁之称,而非大雅之致,此亦下官所不为也。”一本作“ 硜硜 ”。 何超 音义:“踁踁,口茎反,字当作硜。”
“踁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读音与基本释义
拼音为jìng jìng,意为“耿直的样子”,形容人性格刚正、坦率而不圆滑的特性。
通假字关系
“踁”在此处通“硜”(kēng),因此“踁踁”等同于“硜硜”。后者在古汉语中常用来描述固执或浅薄的状态,例如《论语·子路》中“硜硜然小人哉”,指见识浅薄、固执己见的人。这种通假现象体现了汉字在历史演变中的借用关系。
古籍例证
该词可见于《晋书·范弘之传》:“虽有踁踁之称,而非大雅之致。”此处通过“踁踁”评价人物性格的耿直,但同时也暗含其缺乏圆融通达的局限,反映了古代对道德标准的复杂评判。
现代使用情况
“踁踁”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主要用于研究古文或特定文学语境。如需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以避免歧义。
“踁踁”通过通假与历史例证,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中对“耿直”这一品质的双面解读。
《踁踁》(读作bēn)是一个汉字,是一个形容词,意为行走不稳定、踉踉跄跄的样子。
该字由“足”和“本”两个部首组成。
汉字“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意指一个人行走时姿势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字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而“踁踁”则成为了它的独特发音。
《踁踁》的拆分部首为“足”和“本”,其中“足”是指脚部,表示与行走相关的意思;“本”则表示原始或主要。该字共有12个笔画。
《踁踁》的繁体字为“逭逩”。
在古时候,《踁踁》的写法略有不同。它由“足”和“貝”两个部首组成,表示在行走时踉跄不稳的样子。
1. 他走路踁踁,一会儿差点摔倒。
2. 那只小狗初学走路,踁踁地跌跌撞撞。
踁踁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不同的词汇,如踁踁前行、踁踁不定。
《踁踁》的近义词有踉踉跄跄、摇摇晃晃;反义词则为稳稳当当、稳步前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