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廢缺。 唐 李翺 《複性書上》:“有問於我,我以吾之所知而傳焉,遂書于書,以開誠明之源,而缺絶廢棄不揚之道,幾可以傳于時,命曰《復性書》。”
缺絕是現代漢語中表示“短缺斷絕”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指向事物因不足或中斷而無法延續的狀态。從構詞角度看,“缺”本義指器物破損(《說文解字·缶部》訓為“器破也”),後引申為數量不足;“絕”從絲部,甲骨文字形為兩束絲線被刀割斷(《甲骨文字典》),引申為徹底中斷。二者組合後形成遞進式詞義,既包含數量層面的匮乏,又強調狀态層面的不可持續。
在古籍語料中,《漢書·王莽傳》已有“倉廪空虛,百姓饑馑,北邊及青徐地,人相食……洛陽以東,米石二千。道路斷隔,委輸不至”的記載,其中“斷隔”與“缺絕”構成互文關系,突顯物資與交通雙重斷絕的危機。現代漢語使用場景主要包括兩類:一是指具體物資的持續性短缺(如“戰亂地區醫藥缺絕”),二是指抽象事物的傳承中斷(如“非遺技藝面臨缺絕風險”)。
該詞與近義詞“匮乏”“斷絕”存在細微差異:“匮乏”側重靜态的存量不足,“斷絕”強調動作性的聯繫終止,而“缺絕”兼具動态過程與結果狀态的雙重屬性。在權威辭書中,《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匮乏斷絕”(1993年版第9卷第781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标注為書面語詞,提示其多用于正式語境(第3版第1087頁)。
“缺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中斷、廢止或不再延續,通常用于描述事物因缺失或斷絕而無法存續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缺絕”由“缺”(缺失、不完整)和“絕”(斷絕、終止)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因缺失而斷絕”,引申為某種傳統、學說或事物的中斷或廢止。例如,唐代李翺在《複性書上》中提到“缺絕廢棄不揚之道”,即指那些因失傳或被忽視而中斷的學說或思想傳統。
需注意,“缺絕”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複性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闇然贲羊鞭長不及馬腹辨味兵貴先聲不惬才容宸翰丑質戳兒寸飈丹砂井鼎立短長亭斷望惡果耳飾泛鬥翻書更正光譜關稅同盟閨庭鹘入鴉羣鼓竦罕發寒灺黃泉環矚蕙草咴兒咴兒劍號嘉年屆候雞竿酒賦孔懋了事癡留犢論堂履畝芒穎面約莫斯科公國旁寄淜淜皮闆兒器質蠕蛇煞回尚虛中饋神魄蛇蛻淌淩天開眼踢圓通豁屠門香蟻閑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