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金伏的意思、金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金伏的解释

金气伏藏。多用以指炎热的伏天。按我国农历,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即所谓“庚日必伏”,而庚,五行属金,金畏火而金气伏藏,故称。 唐 包佶 《同李吏部伏日口号呈元庶子路中丞》:“火炎逢六月,金伏过三庚。” 明 杨慎 《苦热》诗:“引脰望西顥,金伏何时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金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金”在五行学说中属西方、主秋季,象征收敛肃杀之气;“伏”指潜藏、隐退。二字组合源于古代天文历法概念,特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入伏”之首日。此时金气(秋气)初生却伏藏未显,故称“金伏”。

二、天文历法内涵

古人以干支纪日,认为庚日属金,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标志着盛夏酷暑(三伏天)的开始。《阴阳书》载:“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其中“初伏”即“金伏”之日,反映五行相克(火克金)导致金气被迫伏藏的自然规律。

三、民俗文化关联

“金伏”作为三伏起点,衍生出避暑、饮食调节等习俗。如《荆楚岁时记》提及伏日食汤饼“辟恶”,后世演变为“头伏饺子”的食俗,体现古人顺应天时、调和阴阳的生存智慧。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天文年历》(科学出版社)
  3. 《荆楚岁时记译注》(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金伏”是一个与农历节气相关的词汇,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指“金气伏藏”,多用于描述炎热的伏天(即三伏天)。根据农历划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因庚日在五行中属金,而金畏火(夏季属火),故称金气伏藏,简称“金伏”。

  2. 五行关联
    古人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季节和天干。庚日属金,夏季属火,火克金,因此金气需“伏藏”以避火势,体现了五行相克的思想。

  3. 三伏天的划分

    •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 中伏:第四个庚日;
    •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这一划分与气候炎热阶段相契合,故“金伏”成为伏天的代称。
  4. 文学引用
    唐代诗人包佶在《同李吏部伏日口号呈元庶子路中丞》中写道:“火炎逢六月,金伏过三庚”,明代杨慎的《苦热》诗亦有“金伏何时终”之句,均以“金伏”指代酷暑。

注意:提到的股市术语“金伏”与其他权威来源无关,可能是误用或引申义,建议以传统释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饱扬变后掠翼飞机别隯虫天辍防从祖祖母呆容谠辞斗筲之器蹲甲恶马恩怨仿制风览富尔贝人改絃干福甘足革凡成圣歌拍花花懽迎浑元檟楛架架格格见天日解放前疾棃金鼇击石弹丝霁止跨时賫志两形苓茏盟军铭鼎明号耐热辟历秋髩歧悮神歌神来之笔沈云折席石墨适兴收拭水晶盐顺时曙钟太亲翁坦涂外宠皖南事变吻喇喇武生员黠狯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