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詞賦科的意思、詞賦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詞賦科的解釋

科舉名目之一。主要考試詞賦。《金史·選舉志一》:“其後南北通選,止設詞賦科,不過取六七十人。” 清 黃遵憲 《雜感》詩:“謂開詞賦科,浮華益無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詞賦科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專項考試科目,主要考核應試者的文學創作能力,尤以詩詞、骈賦為核心内容。根據《中國科舉制度通史》記載,該科設立于唐代,與“明經科”“進士科”并列,成為選拔文官的重要途徑之一。考試形式要求考生根據命題即興創作符合格律的賦體文章或詩詞,評判标準包括辭藻華麗程度、典故運用準确性和結構嚴謹性。

從《漢語大詞典》釋義來看,“詞賦”二字分别指向韻文與散文的結合體,“科”則指代科舉考試的門類。詞賦科的設立反映了古代對文學素養與政治才能并重的選拔理念,如北宋時期王安石改革前,該科長期占據科舉主流地位,蘇轼、歐陽修等文人均通過詞賦科入仕。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評述,詞賦科既推動了古典文學發展,也存在“重形式輕實務”的弊端。該科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隨科舉制度廢止而消失,但其對中華傳統文學體系的構建産生了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詞賦科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考試科目,主要考察應試者的詞賦創作能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性質
    詞賦科是科舉名目之一,以詞賦(詩詞歌賦)為主要考試内容。其目的是選拔擅長文學創作的人才,尤其在金代成為科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曆史沿革

    • 據《金史·選舉志一》記載,金代在南北通選後,僅保留詞賦科,每屆錄取人數約六七十人。
    • 清代黃遵憲在《雜感》詩中批評詞賦科導緻“浮華益無恥”,反映了後世對其重形式輕實用的争議。
  3. 考試内容與評價
    考生需根據題目創作符合格律的詞賦,注重辭藻華麗與對仗工整。但因過于強調文學技巧,常被诟病脫離實際政務需求。

  4. 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類似科目包括“詩賦科”,均屬文學類科舉考試。反義詞可對應“經義科”“策論科”等側重經學或時務的科目。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考試制度或曆史案例,可參考《金史》等原始文獻及科舉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剝露北曹逼據禅機刬舊謀新乘間投隙成日雌伏撢塵會丹素獨馬小車妒賢嫉能飛來峰飛散橫針不拈,豎線不動紅嘴緑鹦哥虎頭公嘉鲂見所未見腳踩兩邊船教堂金鐀盡美盡善酒坊使客輪姱尚枯形累瓦結繩樂用兩道頭涼貨曆職賣蒙懂蠻俗緬腼囓食怒猊渴骥歐诟樸悴切用日上三竿汝南晨鷄山川哨見沈釣神流氣鬯食幹庶饒殊勳松菊主人添箱亭寺痛打土虺亡酒問拟無顔落色蝦虹相撞霄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