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危。《荀子·王霸》:“如是則敵國輕之,與國疑之,權謀日行,而國不免危削。”《韓詩外傳》卷四:“亂則危削,滅亡可立待也。”
“危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危削(拼音:wēi xuē)指衰危、瀕臨危險的狀态,多用于描述國家或局勢的衰落。例如《韓詩外傳》提到:“亂則危削,滅亡可立待也”,即混亂會導緻國家迅速衰敗。
該詞多用于古文語境,描述國家、政權或重大局勢的危機,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荀子》《韓詩外傳》等典籍。
《危削》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多重含義。它可以指代對人事物的摧殘和破壞,也可以表示危機和緊迫的局勢。
從漢字的結構來看,可以将《危削》拆分為兩個部首:“卩”和“刂”,分别代表“印章”和“刀”的意思。
它的總筆畫數為11,其中“卩”的筆畫數為2,“刂”的筆畫數為3。
《危削》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詞語,它源于傳統文化和曆史背景。這個詞彙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和文獻中的使用。
《危削》的繁體字為「危削」,和簡體字形式相同。
古時候,漢字《危削》的寫法和現代漢字相比略有不同。它的字形在演變過程中有所變化,但總體上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形态。
1. 在戰争中,敵人對村莊進行了危削。
2. 這個國家正面臨着經濟危削的局面。
危機、削減、危害、削弱、危險、削攻...
危害、摧殘、破壞、削弱、威脅、侵蝕...
維護、保護、增強、培養、壯大、恢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