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eful;prudent] 同“謹慎”
臨事謹饬,禦下嚴整。——《南史·程文季傳》
亦作“ 謹飾 ”。猶謹敕。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二》:“ 譚 等雖近於臣至親,行皆奢侈,不如禦史大夫 音 謹飾,臣敢以死争之。”《南史·程文季傳》:“ 文季 臨事謹飭,禦下嚴整。” 清 馮景 《癸酉試順天上董總憲書》:“ 江 浙 走名者,不過數人,謹飭自好者比比也。”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三部分五:“平日自持,都很謹饬。”
“謹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ǐn chì,其核心含義為言行謹慎、端正有節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為人處世時态度嚴謹、言行檢點,強調自我約束與遵守規範。常見于描述個人修養或處事風格,如“臨事謹饬,禦下嚴整”。
詞義延伸
古籍出處與用例
文化與社會意義
在傳統文化中,“謹饬”被視為社交禮儀的重要體現,尤其在莊重場合或對待長輩時,需保持言行得體、恭敬端正。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例如評價他人修養:“對謹饬友,如讀聖賢經傳”(清代張潮《幽夢影》)。
“謹饬”既是一種道德要求,也是行為準則,強調内外兼修的自律态度。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南史》《幽夢影》等文獻來源。
《謹饬》這個詞的意思是“謹慎修飾”,表示對待修飾事物時要十分小心謹慎,不敢馬虎。
《謹饬》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讠”(訂字邊)表達與言論有關,右邊的部首是“饣”(食字底)表示與飲食有關。根據部首的劃分,可以知道《謹饬》屬于“言飲食”類的詞彙。
根據筆畫計算,整個《謹饬》一共有17畫。
《謹饬》這個詞的來源有些模糊,但可以推測它是在古代對修飾作品時的一種表述。也可以理解為在修辭學中,表達對修辭手法小心謹慎的要求。
《謹饬》的繁體寫法為「謹飾」。
古時候的《謹饬》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懷古學者研究發現古代有時會使用古文筆畫的習慣,比如書寫時把“饣”換成“食”。
1. 他一貫謹饬言辭,不輕易做出承諾。
2. 作品中每一個細節都被她謹饬得恰到好處。
謹慎、修飾、細膩、精緻
謹慎、小心、細心、謹守
隨意、馬虎、粗放、大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