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南虢的意思、南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南虢的解釋

周 時諸侯國名。本封于 西虢 ,在 陝西 。 平王 東遷,徙于 上陽 ,改稱 南虢 。故城在今 河南省 陝縣 東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南虢是周代諸侯國虢國分裂後形成的重要分支政權,其名稱源于地理方位與宗法分封制度,在春秋時期具有顯著曆史地位。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史料詳述其含義:

一、名稱釋義

南虢指周代虢國宗室南遷後建立的政權(前9世紀—前655年)。"虢"源自姬姓封國名,本義為"虎所抓畫迹"(《說文解字》),象征勇武;"南"表方位,與西虢(陝西寶雞)、東虢(河南荥陽)形成地理區分。《漢語大詞典》釋為:"周代諸侯國名,虢仲之後,都上陽(今河南三門峽)"。

二、地理位置

據《史記·周本紀》載,南虢定都上陽(今河南三門峽市李家窯遺址),轄域涵蓋豫西崤山地區。《水經注·河水》考證其疆域"西接秦隴,東連河洛",扼守崤函古道要沖。現代考古發現的三門峽虢國墓地(含虢季、虢仲兩座國君墓)印證了都城位置。

三、曆史沿革

  1. 立國背景:西周晚期,原居雍地的西虢為避犬戎威脅東遷,周宣王封虢季氏于上陽建南虢(《竹書紀年》)。
  2. 滅亡事件:前655年晉國"假道伐虢",借道虞國攻滅南虢,留下"唇亡齒寒"典故(《左傳·僖公五年》)。
  3. 文化遺存: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虢季子白盤"(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及青銅禮器群,實證其宗法制度與周禮傳承。

四、與北虢關系

《漢書·地理志》提出"北虢"概念,但現代研究認為南虢、北虢實為同一政權:南虢都上陽(黃河南岸),北虢為下陽要塞(山西平陸),系"虢國兩邑"的政治軍事共同體(李峰《西周的滅亡》)。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三門峽虢國墓》(文物出版社考古報告)
  4. 《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南虢”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及相關背景:

一、作為曆史地名(周朝諸侯國)

  1. 曆史沿革
    南虢是周朝諸侯國名,原為西虢(位于陝西),西周滅亡後隨周平王東遷至河南上陽(今三門峽市陝州區東南),改稱南虢。其疆域跨黃河兩岸,北虢(今山西平陸)為其附屬城邑,故南虢與北虢實為一體。

  2. 地理位置
    核心區域位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一帶,都城上陽遺址發現于陝州區李家窯村。公元前655年,南虢被晉國所滅,成語“假途滅虢”即源于此事件。

二、作為成語的引申含義

  1. 基本釋義
    “南虢”在古籍中衍生為成語,形容地方荒涼貧瘠、人煙稀少。此用法源于《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行軍至南虢地區,感歎其荒蕪景象。

  2. 地理争議
    部分文獻(如、2)提到南虢位于湖南、湖北交界,可能與虢國分支或後世地名混淆。主流曆史考證以南虢位于河南陝縣為權威結論。

三、文化價值

虢國考古遺址(如虢國墓地)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發現”,其青銅器、玉器等文物系統展現了西周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提示:如需了解虢國更多分支(如東虢、西虢)或考古細節,可參考、7、9的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矮人看戲暴言本字别幹閟寝饞魂成倍癡絶沖蕩等視鬥美誇麗鳳衾伏曆剛條遘慝國副好轉黃道帶昏睡佳良疆隴羁單荊棘律進驅九攻濬繕攔羊老商兩湖憐香惜玉六姻埋怨民安物阜迷你皿器木契儾軟婆婆媽媽清樂泣啼麴塵絲芟削盛際飾非食具梳齒書介送卷頭遂德帑舍騰笑啼呼宛曼物歸原主無紀律無時武職相規鄉末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