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eful;prudent] 同“谨慎”
临事谨饬,御下严整。——《南史·程文季传》
亦作“ 谨饰 ”。犹谨敕。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 谭 等虽近於臣至亲,行皆奢侈,不如御史大夫 音 谨饰,臣敢以死争之。”《南史·程文季传》:“ 文季 临事谨飭,御下严整。” 清 冯景 《癸酉试顺天上董总宪书》:“ 江 浙 走名者,不过数人,谨飭自好者比比也。”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五:“平日自持,都很谨饬。”
“谨饬”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ǐn chì,其核心含义为言行谨慎、端正有节制。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为人处世时态度严谨、言行检点,强调自我约束与遵守规范。常见于描述个人修养或处事风格,如“临事谨饬,御下严整”。
词义延伸
古籍出处与用例
文化与社会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谨饬”被视为社交礼仪的重要体现,尤其在庄重场合或对待长辈时,需保持言行得体、恭敬端正。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例如评价他人修养:“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清代张潮《幽梦影》)。
“谨饬”既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行为准则,强调内外兼修的自律态度。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参考《南史》《幽梦影》等文献来源。
《谨饬》这个词的意思是“谨慎修饰”,表示对待修饰事物时要十分小心谨慎,不敢马虎。
《谨饬》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讠”(订字边)表达与言论有关,右边的部首是“饣”(食字底)表示与饮食有关。根据部首的划分,可以知道《谨饬》属于“言饮食”类的词汇。
根据笔画计算,整个《谨饬》一共有17画。
《谨饬》这个词的来源有些模糊,但可以推测它是在古代对修饰作品时的一种表述。也可以理解为在修辞学中,表达对修辞手法小心谨慎的要求。
《谨饬》的繁体写法为「謹饰」。
古时候的《谨饬》写法可能会有所差异,怀古学者研究发现古代有时会使用古文笔画的习惯,比如书写时把“饣”换成“食”。
1. 他一贯谨饬言辞,不轻易做出承诺。
2. 作品中每一个细节都被她谨饬得恰到好处。
谨慎、修饰、细腻、精致
谨慎、小心、细心、谨守
随意、马虎、粗放、大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