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兀子的意思、兀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兀子的解釋

(1).即杌子。小矮凳。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 徐敦立 言,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兀子,則人皆譏笑其無法度。”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鄭畯妻》:“見 王氏 入其室,自取兀子坐牀畔,以手掛帳。”

(2).見“ 兀自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兀子”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指小矮凳(杌子)

  1. 基本定義
    指一種方形、無靠背的小凳子,通常體積較小且便于移動,常見于古代或方言中使用。例如宋代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提到士大夫家婦女使用“兀子”被譏笑缺乏禮法。

  2. 方言特色
    在山東濟南章丘方言中,“兀子”也泛指馬紮、小椅子等便攜坐具,稱為“兀撐子”,特點是輕便、價格低廉,適合外出攜帶。


二、通“兀自”,表示“仍然、獨自”

  1. 詞義演變
    “兀子”與“兀自”通用,意為“依然、還”,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例如《喻世明言》中描述人物“兀子填高”準備自缢的場景。

  2. 現代用法
    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保留在古籍或方言表達中。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或方言用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一、《兀子》的意思

《兀子》(wu zi)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兀秃的頭發。形容頭頂光秃或者稀疏的頭發,不茂密的狀态。

二、拆分部首和筆畫

《兀子》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兒”,右邊的部首是“口”。它總共有七畫。

三、來源

《兀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漢字詞典《康熙字典》中。在《康熙字典》中,它的釋義是頭發稀疏或者光秃。

四、繁體

《兀子》的繁體字是「兀子」。

五、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兀子」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時候将「兀」寫成「〡」。所以古代寫作「〡⿱丷㇏」。

六、例句

1. 那位老人的頭頂上兀子很明顯,看起來有些悲傷。

2. 年齡大了,我開始注意到自己頭頂上的兀子越來越多。

七、組詞

1. 兀秃:頭發稀疏或光秃的狀态。

2. 兀自:指某人獨自一人。

3. 兀術:沒有技能或者經驗。

八、近義詞

光秃秃,光頭,禿頂

九、反義詞

濃密,豐盈,茂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