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憐惜允納。 南朝 齊 王儉 《求解選表》:“款言彰於侍接,丹誠布於朝野,物議不以為非,聖心未垂矜納。”
“矜納”一詞的解釋存在兩種不同來源的釋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自誇自納(成語釋義) 根據,該詞作為成語時讀作jīn nà,由“矜”(誇耀)和“納”(接納)組成,意為自我吹噓并接受自己的誇耀,形容人自命不凡、傲慢自大。例如:“他常矜納己見,難容他人建議。”
二、憐惜允納(古語用法) 部分古籍文獻如提到,該詞可解作憐憫并接納,如南朝齊王儉《求解選表》中“聖心未垂矜納”,即表達希望上位者憐惜并采納訴求的謙卑姿态。
補充說明:
矜納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矛和纟,筆畫為10畫。
矜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文化,矜源自于矛,納則是纟旁加上内部部首隹的演變,隹是表示“羽毛”的象形字,引申為“招納、接納”。因此,矜納的本義是“接納别人的招納”。
在繁體字中,矜納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矜的舊字形為戠,表示“用力監督、指揮”,納舊字形為納,象征“收納、吸納”。這兩個字在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現在所使用的矜納。
以下是一些關于矜納的例句:
1. 他矜納了身份背景相似的新成員加入團隊。
2. 社區矜納了所有市民的意見和建議,以制定更好的規劃。
有關矜納的組詞,可以拓展出以下詞彙:
1. 矜持:表示謹慎、保守地表達自己的态度或情感。
2. 矜貴:表示珍貴、寶貴,特指品質上乘或身份尊貴。
與矜納相關的近義詞有:
1. 接納:表示接受、歡迎他人的加入或意見。
2. 納入:表示将某些事物、觀點納入到某一整體當中。
而與矜納相對的反義詞則有:
1. 排斥:表示不接受、拒絕别人的加入或觀點。
2. 拒納:表示拒絕接受或收納。
綜上所述,矜納是一個表示接納别人的招納的詞語,其拆分部首為矛和纟,筆畫為10畫。矜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文化,其寫法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矜的舊字形為戠,納的舊字形為納。與矜納相關的詞彙有矜持、矜貴等。與矜納近義的詞有接納、納入,反義詞有排斥、拒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