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讦揭露。《楞嚴經》卷九:“诽謗禪律,駡詈徒衆,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清 戴名世 《<徐诒孫遺稿>序》:“ 詒孫 性狷隘,不能容物,而文亦似之,故多訐露之言。”
“讦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jié lù,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核心含義
指通過“攻讦”的方式揭露他人的隱私或過錯,通常帶有貶義,強調揭露行為具有攻擊性、争議性或破壞性。例如《楞嚴經》中提到的“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即指公開指責他人私事而不避嫌。
構詞拆分
佛教經典:
在《楞嚴經》卷九中,“訐露人事”被列為一種不當行為,與诽謗、謾罵并列,反映了佛教對惡意揭露他人隱私的否定态度。
文學批評:
清代戴名世在《徐诒孫遺稿序》中提到“訐露之言”,指文章言辭尖銳直白,隱含對作者性格“狷隘”(孤傲偏激)的批評。
若需進一步探讨其他相近詞彙(如“裛露”),可提供更多信息以便補充解釋。
讦露(jìn l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揭發、告發。它可以用來形容揭發隱藏的事實、發現不公平的行為或舉報違法行為。
讦露這個詞的部首是言部(讠),讦的拼音是jìn,包含7個筆畫,其中'讦'占據了四個筆畫,'露'占據了三個筆畫。
讦露是一個古代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繁體字中,讦這個字分為兩個部分,上面是讠,下面是婁。在繁體字中露字保持不變。
在古代,讦這個字曾有不同的寫法。常見的寫法有「㡭」、「㡬」、「訐」等。然而,現代漢字簡化後,統一規範為「讦」。
他讦露了公司内部的貪污行為。
她勇敢地讦露了那個罪犯的************。
組詞:揭讦、揭露、讦言、讦戰。
近義詞:揭發、告發、揭露。
反義詞:掩飾、隱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