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裊嫋”。纖長柔美貌。 明 楊慎 《升庵詩話·餘延壽折楊柳》:“大道連國門,東西種楊柳。葳蕤君不見,裊嫋垂來久。”
“褭袅”是“袅袅”的異體寫法,屬于漢語中較為少見的用字形式,其核心含義與“袅袅”一緻,具體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理解:
形态描寫
形容輕柔物體隨風擺動的姿态,如柳枝、絲帶等。例如“垂柳褭袅”描繪細長柳條在風中搖曳的柔美景象。
動态意境
①煙霧缭繞上升的狀态,如“炊煙褭袅”表現炊煙緩緩升騰的悠然畫面;②形容女子體态輕盈,如“褭袅婷婷”突顯女子行走時的曼妙身姿。
聲音描述
指聲音悠揚婉轉、餘韻綿長,常見于詩詞中對樂聲或歌聲的描寫,如“餘音褭袅”表達聲音漸消卻令人回味之感。
補充說明:該詞在明代楊慎《升庵詩話》等文學作品中出現,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袅袅”寫法。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含義。
《褭袅》(niǎo niǎo)是一個形容詞詞語,表示柔軟、纖細、柔美、輕靈的樣子,特指動物或人的動作、姿态等柔和優雅的狀态。
《褭袅》的拆分部首是“衣”和“口”,衣者外衣,口則有關口的形狀,表示與衣物相連的樣子。 它是一個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總共有15畫。
《褭袅》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的文言小說《東周列國志》。在該小說中,作者形容紅樓中的少女們輕盈、柔和、婉轉的舞姿時使用了這一詞語。
《褭袅》的繁體字為「褭藝」。
古時候《褭袅》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用的是「衤襀衣」,在古代常用來形容舞蹈中美妙的動作和動态。
1. 輕紗如雲,她優雅地在舞台上褭袅起舞。
2. 樹梢上的小鳥褭袅地跳躍,給人以輕快的視覺感受。
褭袅衣裳、褭袅舞姿、褭袅身姿、褭袅曲線
婉約、輕盈、飄逸、柔美
笨拙、粗糙、沉重、僵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