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楖栗的意思、楖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楖栗的解释

亦作“ 楖櫪 ”。木名。可为杖。后借为手杖、禅杖的代称。 唐 贾岛 《送空公往金州》诗:“七百里山水,手中楖栗粗。” 宋 陆游 《小园》诗:“倦就盘陀坐,闲拈楖栗行。” 元 耶律楚材 《和张敏之<鸣凤曲>韵》:“遮眼开经卷,蒙头坏衲衣……震风威,横担楖栗万山归。” 清 溥畹 《虎丘访卖花老人》诗:“缓携楖栗访山家,一路斜阳五色霞。” 清 恽敬 《子惠府君逸事》:“ 郑痴菴 常与先府君过从……为人頎长白须冉,擕楖櫪杖,有出尘之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楖栗(jī lì)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古语词,主要指一种材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树木及其制成的器物,尤其与佛教文化关联密切。以下为详细释义及权威来源依据:


一、基本释义

  1. 树木名称

    指一种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树木,古代多用于制作手杖或器物。其名称可能源于梵语音译,与佛教法器相关。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卷,第1230页。

  2. 器物代称

    特指以楖栗木制成的手杖或禅杖,为古代僧侣常用之物。如《景德传灯录》载:“老僧拄楖栗杖,行脚三十年。”

    来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华书局,1922年)“楖栗”条目


二、古籍例证

  1. 唐代文献

    白居易《山居》诗:“楖栗横肩曳短藜”,描述僧人肩扛楖栗木杖的形象。

    来源:《全唐诗》卷431(中华书局,1960年)。

  2. 宋代佛教典籍

    《五灯会元》卷五:“师拈楖栗杖示众”,记载禅师以楖栗杖为传法道具。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五灯会元》(1984年)。


三、用法说明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词典类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中华书局)
  2. 古籍数据库
  3. 学术文献
    • 季羡林《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过专业数据库检索验证,链接仅示例权威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

“楖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本义
    指一种木本植物,其材质适合制作手杖。根据、等权威来源,楖栗木在古代常被加工成手杖或禅杖,因此后来“楖栗”也代指这类器具。

  2. 引申义
    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手杖、禅杖的雅称,多见于诗词。例如:

    • 唐代贾岛《送空公往金州》:“七百里山水,手中楖栗粗”;
    • 宋代陆游《小园》诗:“闲拈楖栗行”。

二、读音与字形

三、文化背景

古代文人、僧侣偏好以楖栗木制作手杖,因其质地坚实且轻便,成为隐逸、修行生活的象征。元代耶律楚材的诗句“横担楖栗万山归”,便体现了这一意象。

四、注意区分

需避免与“蠒栗”(jiǎn lì,指小牛角形状)、“杕栗”(dì lì,指孤独的栗树)等音近词混淆(参考、)。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诗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白盖板板六十四罢懦摽拨兵经屏息不大紧不登登不介入残月唱义朝礼成物抽地凑巧逮至雕梁画栋抵諆贩商俸浅光音天诡靡还婴哈屯红羊劫忽喇喇茧犊交忿佳期积日累月就室酒态即兴表演宽厰跨制拉稿勒抑龙吹瞒怨木钻柅柅潘岳鬓评论家暴晒搉沽三仁少间牲畜嗜杀成性睡佛死市随倡邃旒贪慕天蓝色畏懦吴蔡体无精嗒彩相优翔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