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等到,待及。 唐 楊炯 《<王勃集>序》:“洎乎 潘 陸 奮發, 孫 許 相因,繼之以 顔 謝 ,申之以 江 鮑 。” 唐 駱賓王 《代李敬業讨武氏檄》:“僞臨朝 武氏 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 太宗 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6*宮。”
(2).和,與。洎,通“ 暨 ”。《舊唐書·李懷光傳》:“詳考先王之道,洎乎烈祖之訓,皆以刑佐德,俾人嚮方,則斧鉞之誅,甲兵之伐,蓋不得已而用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洎乎漢語 快速查詢。
“洎乎”是古漢語中的連詞或介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表示時間關系
意為“等到”“待及”,用于引出某一時間點或事件後的情況。例如:
唐·駱賓王《代李敬業讨武氏檄》:“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等到晚年,她擾亂後宮秩序。)
表示并列關系
通“暨”,意為“和”“與”,用于連接并列的人或事物。例如:
唐·楊炯《<王勃集>序》:“洎乎潘陸奮發,孫許相因。”
(潘嶽、陸機等文豪奮發創作,孫綽、許詢等人相繼繼承。)
時間關系
常見于史書或檄文,強調後續事件的發生。如駱賓王用“洎乎晚節”批判武則天後期行為,暗含時序推移後的負面變化。
并列關系
多用于文學評論,列舉人物或流派。如楊炯以“洎乎”串聯不同時代的文壇代表,體現承繼關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唐代文獻原文。
洎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終于,繼續,接着。它常常用于表示時間的延續或事情的進行。
洎乎的拆分部首是水,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洎乎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禮記·元禮》:“洎乎居民樂事成,處人尤榮,堯之子,鬥世之工。”後來,《爾雅》也有解釋:“洎乎,初。”可以看出,洎乎一詞最初是表示某一事件的開始之時。
洎乎的繁體字是「洎乎」,并沒有其他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洎乎的寫法略有不同。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寫為“幾複二”,表示了“有幾次再來”的意思。
1. 他被指洎乎向大家解釋自己的錯誤行為。
2. 洎乎過去幾個月的努力,他終于實現了他的目标。
洎乎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例如:洎乎彼此、洎乎往、洎乎此等。
洎乎的近義詞有:接着、然後、繼而等。
洎乎的反義詞有:結束、停止、中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