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sty and careless;illegible (hand-writing)]∶字不工整
字迹潦草
(2) [sloppy;slovenly]∶不仔細;不認真
幹活兒潦草
(3) [dejected;dispirited]∶頹喪;失意
潦草生涯
(1).草率;不認真。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冰鑑不容心潦草,風簷寧復眼昏花。”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二:“﹝ 吳三桂 ﹞以十七年三月朔,郊天即位……適大風雨,潦草成禮而罷。”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十三章:“ 楊雪 對這倉促的決定,難免會有一些意見,因為一個姑娘對她一生的大事,總是不喜歡過于潦草。”
(2).字不工整。 宋 嶽珂 《寶真齋法書贊·龔原<南康帖>》:“遽中作復潦草,尚冀道照,不宣。”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落漈》:“‘予有書一冊’……言次出諸袖中,盡符籙耳,抄寫亦甚潦草。” 茅盾 《<腐蝕>序》:“字迹有時工整,有時潦草。”
(3).頹喪,失意。 元 喬吉 《折桂令·自叙》曲:“厭行李程途,虛花世态,潦草生涯。” 清 史麟 《台城路》詞:“澹月襟懷,新晴物候,底事吟情潦草。” 李光 《集詩述感》:“ 賈生 年少 阮生 狂,潦草風塵困一場。”
潦草(liáo cǎo)是一個漢語形容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字迹)不工整;書寫混亂
指書寫時筆畫隨意、結構松散,導緻字迹難以辨認。例如:“他的筆記十分潦草,幾乎無人能看懂。”這種用法強調書寫形态的雜亂無章,缺乏規範性和清晰度。
參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新華字典》(第12版),商務印書館。
(做事)不仔細;馬虎敷衍
引申為做事态度不認真、草率應付,缺乏應有的細緻和責任心。例如:“這份報告寫得過于潦草,數據多處存在明顯錯誤。”此義項側重行為或成果的粗糙、不嚴謹。
參見:《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4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綜合釋義:
“潦草”的核心語義是缺乏條理與用心,既可直觀描述字迹的雜亂形态,亦可抽象批評行為或作品的粗制濫造。其反義詞為“工整”“認真”。在語言使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指向書寫抑或态度。
參考來源:
“潦草”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字迹不工整
形容書寫時态度草率,筆畫淩亂,字迹難以辨認。例如:“字迹潦草”。
擴展引申:也可用于形容繪畫、設計等創作中線條或細節處理粗糙,缺乏細緻(如“畫畫潦草”)。
做事不認真
指處理事務時敷衍馬虎,缺乏細緻态度。例如:“工作潦草”“浮皮潦草”。
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來源網頁。
襃嘉熛至秉筆攙錯穿域呆打颏鬥杓惡搞惡心錢發言盈庭俸赀奮袂袼褙割席分坐古成晷緯鶴紋還珠亭會遇接離精力驚喜交加經業兢灼斤然謹悉饑色卷子本奎踽淩亂榴紅龍爪書冥谶木表旁稽偏柎飄花品誼欠雅雀籙日本榮親蹂抑如石投水三資企業珊瑚在網樿栉試煉霜瓦稅租陶朱翁體心退回腿腳歪歪倒倒往賢下塵黠棍先正惜老憐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