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使節的意思、使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使節的解釋

(1) [minister;diplomatic envoy]∶一國派駐另一國的外交代表;一國派往另一國辦事的代表

得任命大使、其他政府使節和領事

(2) [tally]∶古時指使者所持的符節

詳細解釋

(1).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諸侯時所持符信。《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鄭玄 注:“使節,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行道所執之信也。” 宋 徐铉 《南都遇前嘉魚劉令言遊閩嶺作此與之》詩:“我持使節經 韶石 ,君作閒遊過 武夷 。”

(2).使者。亦用以稱派駐一方的官員。《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宮,作皇帝璽,丞相、禦史、大将軍、軍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 漢 使節法冠,欲如 伍被 計。” 唐 杜甫 《嚴中丞枉駕見過》詩:“ 川 合東西瞻使節,地分南北任流萍。” 宋 王安石 《張工部廟》詩:“使節紛紛下禁中,幾人曾到此城東?” 清 汪懋麟 《和孫屺瞻侍郎見懷原韻》詩:“吏民喧使節,湖海正秋天。”

(3).今特指一國常駐他國的外交官,或派往他國臨時辦理事務的代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使節”一詞在漢語中具有深厚的文化曆史内涵,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和引申義三個層面進行權威解釋:

一、字源與本義

“使節”由“使”與“節”二字構成:

二、引申義:外交代表

隨着詞義演變,“使節”轉指受國家委派執行外交任務的官員:

  1. 古代含義:

    指代持節出使的使者本身。如《周禮·秋官》中“掌邦國使節之職”,此處“使節”已兼具憑證與使者雙重含義。

  2. 現代含義:

    專指一國派駐他國的常設外交代表機構負責人,如大使、公使。中國外交部定義“使節”為“由國家元首任命、代表國家駐外履行外交職責的最高官員”。

三、比喻用法

在文學語境中,“使節”可喻指傳遞信息或象征意義的媒介。如将候鳥稱為“季節的使節”,賦予其自然信使的象征意義。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對“使節”的現代釋義及用法規範。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考釋“使”“節”字源。
  3. 《漢書·張骞傳》,中華書局:古代使節憑證的曆史記載。
  4. 中國外交部官網:外交術語中“使節”的官方定義。

網絡擴展解釋

“使節”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一國派駐他國的外交代表,或臨時派遣處理事務的官員。現代外交體系中,分為常駐使節(如大使、公使)和臨時使節(如特派談判代表)兩種類型。

二、詞源演變

  1. 古代符節:最初指使者出使時持有的竹制符節信物,象征君主授權。《周禮》記載不同地形國家使用虎節、人節、龍節等不同形制的符節。
  2. 職能轉變:漢代起逐漸代指出使的官員本身,如《史記》記載淮南王僞造漢使節法冠的典故。

三、核心職責 現代使節主要承擔五大職能:代表派遣國行使主權、保護本國公民權益、與接受國政府交涉、調研當地情況、促進雙邊友好關系。例如當代大使需定期向本國政府提交駐在國形勢報告。

文學印證:杜甫詩句“川合東西瞻使節”,既體現唐代使節的地理巡查職能,也印證該詞在古代文學中的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辨别饞蟲誠齋體稱秩赤骨立恥心盜魁德慧低頻低碳東事斷敵多男肥效蜂房蟻穴佛豆服媚父析子荷搞髒骨學好辦好不褐博鶴馭洪荒鴻陣黃冠草服皇人監國奸事九草居奇克削口溜子寬宥利建龍興摟算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眠覺民悰敏慧内包濃豔炮劃子潛聲前搜敲冰玉屑氣沖沖閃射繩屝神經坦途騰矯頽運微塵僞善污淖先臣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