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nister;diplomatic envoy]∶一國派駐另一國的外交代表;一國派往另一國辦事的代表
得任命大使、其他政府使節和領事
(2) [tally]∶古時指使者所持的符節
(1).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諸侯時所持符信。《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鄭玄 注:“使節,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行道所執之信也。” 宋 徐铉 《南都遇前嘉魚劉令言遊閩嶺作此與之》詩:“我持使節經 韶石 ,君作閒遊過 武夷 。”
(2).使者。亦用以稱派駐一方的官員。《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宮,作皇帝璽,丞相、禦史、大将軍、軍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 漢 使節法冠,欲如 伍被 計。” 唐 杜甫 《嚴中丞枉駕見過》詩:“ 川 合東西瞻使節,地分南北任流萍。” 宋 王安石 《張工部廟》詩:“使節紛紛下禁中,幾人曾到此城東?” 清 汪懋麟 《和孫屺瞻侍郎見懷原韻》詩:“吏民喧使節,湖海正秋天。”
(3).今特指一國常駐他國的外交官,或派往他國臨時辦理事務的代表。
“使節”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一國派駐他國的外交代表,或臨時派遣處理事務的官員。現代外交體系中,分為常駐使節(如大使、公使)和臨時使節(如特派談判代表)兩種類型。
二、詞源演變
三、核心職責 現代使節主要承擔五大職能:代表派遣國行使主權、保護本國公民權益、與接受國政府交涉、調研當地情況、促進雙邊友好關系。例如當代大使需定期向本國政府提交駐在國形勢報告。
文學印證:杜甫詩句“川合東西瞻使節”,既體現唐代使節的地理巡查職能,也印證該詞在古代文學中的使用。
使節(shǐ jié)指的是一個國家派遣到另一個國家的代表團,負責傳遞重要的消息、進行外交交流或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會議。
使節的拆分部首為“人”和“言”,部首筆畫數分别為2和7。
“使節”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追溯到《左傳·宣公十年》:“使享于宋,宋其使還。”意為派遣使者到宋國,宋國的使者返回。
繁體字“使節”和簡體字“使節”是同一個詞,隻是書寫形式上的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一些變化,使節在古代常被寫作“使者”。
1. 這位使節代表國家向對方傳達了友好的意願和合作的願望。
2. 作為一名使節,他在國際會議上發表了重要的演講。
使命、使臣、派遣、外交、外交官
外交使節、使者、特使、大使
接待方、賓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