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a gnawing regret] 抱恨
赍恨而終
亦作“賷恨”。抱憾。 宋 陳亮 《祭孫沖季文》:“今餘不幸而言中,使子賫恨而入地,重慈親之憂,有幼子之累。”《石點頭·玉箫女再世玉環緣》:“正欲遣人迎取,不道此女已賷恨而亡。” 清 王晫 《今世說·政事》:“小人罪固當死,但以不能改過遷善,賷恨泉下耳。”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卒之疾病颠連,賫恨以沒。”
抱恨。《後漢書·馮衍傳上》“由是為諸王所聘請” 李賢 注引 漢 馮衍 《與陰就書》:“ 衍 年老被病,恐一旦無祿,命先犬馬,懷抱不報,齎恨入冥。” 唐 劉禹錫 《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有孤前言,齎恨無已。” 唐 司空圖 《絕麟集述》:“冒沒已多,幸無大愧,固非齎恨而有作也。”
“赍恨”是一個書面用語,讀音為jī hèn,意為心懷遺憾或怨恨,通常指因未實現的願望或遭遇不公而長期郁結的情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釋義
指“抱憾”“懷恨”,常用于表達因錯過機會、遭遇不幸或未能達成目标而産生的深切遺憾或怨恨。例如:
情感色彩
帶有強烈的文學性和悲劇性,多用于描述深刻的個人情感或曆史事件中的遺憾結局。
古代用例
異體字與演變
古籍中亦寫作“賷恨”“齎恨”,現代統一為“赍恨”。
常見搭配
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的詳細釋義。
赍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指持續地忍受着内心深處的怨恨和痛苦。它由兩個部首組成:赍(正音jī)和恨(正音hèn),并且可以拆分為15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
在繁體字中,赍恨的寫法為「賫恨」。它在繁體字中使用了「賫」這一變體字,但仍然保留了原詞的意思和筆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赍恨的表示方式稍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赍恨的古漢字寫法為「賫恨」。在這個寫法中,「賫」和「赍」是同一個字,隻是兩者的形狀稍有差異。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個詞的意思都沒有發生變化。
1. 心中赍恨,讓我無法釋懷。
2. 她對他的背叛充滿了赍恨。
3. 年複一年,他一直赍恨着當年的錯誤決定。
赍怨、赍愧、赍憾、赍痛、赍苦
積怨、忍恨、熏心
釋懷、寬心、忘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