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赍恨的意思、赍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赍恨的解釋

[have a gnawing regret] 抱恨

赍恨而終

詳細解釋

亦作“賷恨”。抱憾。 宋 陳亮 《祭孫沖季文》:“今餘不幸而言中,使子賫恨而入地,重慈親之憂,有幼子之累。”《石點頭·玉箫女再世玉環緣》:“正欲遣人迎取,不道此女已賷恨而亡。” 清 王晫 《今世說·政事》:“小人罪固當死,但以不能改過遷善,賷恨泉下耳。”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卒之疾病颠連,賫恨以沒。”

抱恨。《後漢書·馮衍傳上》“由是為諸王所聘請” 李賢 注引 漢 馮衍 《與陰就書》:“ 衍 年老被病,恐一旦無祿,命先犬馬,懷抱不報,齎恨入冥。” 唐 劉禹錫 《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有孤前言,齎恨無已。” 唐 司空圖 《絕麟集述》:“冒沒已多,幸無大愧,固非齎恨而有作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赍恨(jī hèn)是一個具有書面語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心懷遺憾或怨恨”。《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抱恨”,指因願望未實現或遭遇不公而長期存留的負面情緒。該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進一步說明,強調其多用于描述“無法釋懷的深切遺憾”,如“赍恨終生”“赍恨而殁”等表達。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赍”原指攜帶、懷抱,《說文解字》釋作“持遺也”,引申為内心持續持有某種情感;“恨”則表遺憾怨恨之意,二者組合後形成“将怨恨長久存于心中”的複合意象。與近義詞“含恨”相比,“赍恨”更突出情感積存的時間長度和程度深度,常見于史書典籍,如《後漢書·馮衍傳》載“赍恨入冥”之句,現代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人物深沉悲怆的情感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赍恨”是一個書面用語,讀音為jī hèn,意為心懷遺憾或怨恨,通常指因未實現的願望或遭遇不公而長期郁結的情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釋義
    指“抱憾”“懷恨”,常用于表達因錯過機會、遭遇不幸或未能達成目标而産生的深切遺憾或怨恨。例如:

    • “赍恨而終”:至死仍心懷遺憾。
    • “機遇若失,将赍恨終身”:強調錯失機會後的終身悔恨。
  2. 情感色彩
    帶有強烈的文學性和悲劇性,多用于描述深刻的個人情感或曆史事件中的遺憾結局。


二、曆史與文獻出處

  1. 古代用例

    • 唐代劉禹錫《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提到“齎恨無已”,指遺憾無法消解。
    • 《後漢書》注釋中記載“赍恨入冥”,意為死後仍懷恨。
  2. 異體字與演變
    古籍中亦寫作“賷恨”“齎恨”,現代統一為“赍恨”。


三、現代用法與示例

  1. 常見搭配

    • 赍恨而亡:含恨離世(如《石點頭》中“賷恨而亡”)。
    • 赍恨終身:因錯失機遇或未完成心願而終身遺憾。
  2. 例句參考

    • “府上管家搜刮藍府,吾父兄慘遭毒手,赍恨如薪”(形容怨恨如柴火般熾烈)。
    • “曹寅吩咐扶他,吳世霖赍恨推開”:表現人物因怨恨産生的抗拒行為。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的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敗乘豹胎襃優不顧而唾不吉部使常時朝晚陳狀撦挦沖恬櫥窗初陽亶厚地爐頂闆鼎娥笃疴方峙法衆豐甘風緩拂明赙恤觀海閨台鼓吏禾稈黃垆之痛砉然奬成盡職俊鳥開壺開綠燈龍旐氓征命吏目録鳥駭鼠竄齧骨帡幪破觚為圜窮節紗籠中人時令霜颠藤牌同蹄屠保退養吐實娃娃危微精一無諐相藍小便池枭風小金庫小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