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ulfill one’s duty] 盡到自己職責
做好職責範圍内應做的事。 明 吳承恩 《潘公神道碑》:“首尾職諫八年,矢志盡職。”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盛司寇》:“臣為司寇,盡職而已。” 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三章:“ 疤虎 像一個盡職的哨兵,坐在他的背包上,專心一意監視着南山的敵人。”
“盡職”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在職責範圍内盡力做好分内之事,強調認真負責、不敷衍的态度。具體可以從以下角度理解:
核心含義
指個體或團體在承擔特定角色(如職業、身份、任務)時,投入全部精力履行義務,确保達到預期标準。例如:“消防員冒着危險滅火,是盡職的表現。”
延伸用法
近義詞辨析
反義詞
“失職”“敷衍”“玩忽職守”等,均表示未能達到職責要求的行為。
該詞常用于職場、公共服務等領域,體現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例如:“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盡職守護患者生命,赢得廣泛尊重。”
盡職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包含兩個字:盡和職。
拆分部首:屍(shī)和耳(ěr)。
拆分筆畫:屍(1畫)和耳(6畫)。
盡職最早見于《論語·衛靈公》:“衛君有馬千驷,常曰:‘犢良乘之’。朝,既而寝,仆貳人而駕之。衛君曰:‘異乎寡人之馬也,乘之者何也’?曰:‘盡犢良馬也’!‘盡’者,殺也,‘犢良乘之’者,何也’?曰:‘千驷者,盡犢良馬也,所以候君雲爾。’‘異乎吾所聞:吾聞之也,未之見之也’!
這段語言出自孔子對衛靈公的評價,暗示應該充分利用和信任優秀的才能。後來,盡職也被用于描述一個人在工作或職責上認真盡責。
繁體字為盡職。
在古代,盡職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屍字可能會寫成“匕”或“宀”,而耳字可能會寫成“而”或“而立”。
他在公司工作了十年,一直盡職盡責。
盡職負責、盡職調查、盡職盡責、盡職教育、盡職盡力。
盡責、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勤勉負責。
草率、敷衍、馬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