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a gnawing regret] 抱恨
赍恨而终
亦作“賷恨”。抱憾。 宋 陈亮 《祭孙冲季文》:“今余不幸而言中,使子賫恨而入地,重慈亲之忧,有幼子之累。”《石点头·玉箫女再世玉环缘》:“正欲遣人迎取,不道此女已賷恨而亡。” 清 王晫 《今世说·政事》:“小人罪固当死,但以不能改过迁善,賷恨泉下耳。”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卒之疾病颠连,賫恨以没。”
抱恨。《后汉书·冯衍传上》“由是为诸王所聘请” 李贤 注引 汉 冯衍 《与阴就书》:“ 衍 年老被病,恐一旦无禄,命先犬马,怀抱不报,齎恨入冥。” 唐 刘禹锡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有孤前言,齎恨无已。” 唐 司空图 《绝麟集述》:“冒没已多,幸无大愧,固非齎恨而有作也。”
赍恨(jī hèn)是一个具有书面语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心怀遗憾或怨恨”。《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抱恨”,指因愿望未实现或遭遇不公而长期存留的负面情绪。该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进一步说明,强调其多用于描述“无法释怀的深切遗憾”,如“赍恨终生”“赍恨而殁”等表达。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赍”原指携带、怀抱,《说文解字》释作“持遗也”,引申为内心持续持有某种情感;“恨”则表遗憾怨恨之意,二者组合后形成“将怨恨长久存于心中”的复合意象。与近义词“含恨”相比,“赍恨”更突出情感积存的时间长度和程度深度,常见于史书典籍,如《后汉书·冯衍传》载“赍恨入冥”之句,现代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人物深沉悲怆的情感状态。
“赍恨”是一个书面用语,读音为jī hèn,意为心怀遗憾或怨恨,通常指因未实现的愿望或遭遇不公而长期郁结的情感。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释义
指“抱憾”“怀恨”,常用于表达因错过机会、遭遇不幸或未能达成目标而产生的深切遗憾或怨恨。例如:
情感色彩
带有强烈的文学性和悲剧性,多用于描述深刻的个人情感或历史事件中的遗憾结局。
古代用例
异体字与演变
古籍中亦写作“賷恨”“齎恨”,现代统一为“赍恨”。
常见搭配
例句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的详细释义。
百舸八君子豹雾宝珠不类赤黑词慙得道独峯牛方辔防勇费连风致幅度高研格校观衅刽子海薻闳侈不经鲎珠黄花笺晃瀁贱老奸占嘉骐鱼鲸鲲浄面警柝笄总具尔钜髦开诚鍊锻撩漉李仁堂留迟丽状买主马文牛黄狗宝暖坐评论员剖晰起痿权词瑞庆节失节松蒿贪苛坦言天素退傅挥金妄口拔舌韦弦之佩微至温扇萧杀铣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