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恨。《後漢書·馮衍傳上》“由是為諸王所聘請” 李賢 注引 漢 馮衍 《與陰就書》:“ 衍 年老被病,恐一旦無祿,命先犬馬,懷抱不報,齎恨入冥。” 唐 劉禹錫 《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有孤前言,齎恨無已。” 唐 司空圖 《絕麟集述》:“冒沒已多,幸無大愧,固非齎恨而有作也。”
“齎恨”是漢語詞彙,本義指懷着遺憾或怨恨,屬于書面化表達。以下是綜合古籍文獻的詳細解析:
“齎恨”即“抱恨”,指因未完成心願或遭遇不幸而心懷遺憾,常伴隨終身的悔恨情緒。例如“齎恨而終”表示至死仍存執念。
詞源與異體字
“齎”是“赍”的異體字,二者通用。“齎恨”在古籍中亦寫作“賷恨”,如宋代陳亮《祭孫沖季文》中“賫恨而入地”。
曆史用例
情感程度
該詞多用于重大人生遺憾,如《石點頭》中女子因婚約未成“賷恨而亡”,清代王晫則借“賷恨泉下”強調死後仍存的執念。
現代漢語中,“齎恨”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曆史叙述,口語中常用“抱憾”“含恨”替代。需注意其書面語屬性及情感強度,避免日常語境誤用。
齎恨是一個古老且含義深遠的詞語,它既有物質上的意思,又有精神上的表達。在漢語中,齎恨的本義是指背負着痛苦和怨憤。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骨和心,并且包括了14個筆畫。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一首《邶風·齎象》中。
在繁體字中,齎恨被寫作齎恨。與簡體字稍有不同,繁體字的每個筆畫都有精細的彎曲和線條,使得整個字形更加優美而繁複。雖然簡化字在現代漢字的使用中更為普遍,但繁體字仍然被保留并在一些場合中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種,齎恨的寫法也有一定的差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小篆和楷書。小篆是古代的一種字體,筆畫比較繁複,形狀較為扭曲。而楷書則是今天常見的書寫方式,基本上是經過标準化和規範化的。
舉個例子:
齎恨的古代寫法在小篆中是:
「齎恨」
在楷書中是:
「齎恨」
齎恨是一個多義詞,它的使用範圍廣泛。它可以作為動詞、名詞或者形容詞。下面是一些例句:
1. 他背負着齎恨,一直追尋着心中的執念。
2. 這個國家的曆史上齎恨着無數的犧牲和痛苦。
3. 她的臉上充滿了齎恨的淚水。
齎恨的組詞有很多,根據上下文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詞組。一些常見的組詞有:齎愧、齎淚、齎病、齎悔等。
與齎恨相近的詞語有:憂愁、煩惱、苦惱等。它們都表達了内心的痛苦和不快。相反的,與齎恨相反的詞語有:喜悅、歡喜、幸福等,它們則代表了内心的喜悅和滿足。
齎恨這個詞語蘊含着豐富的情感和含義,它是人類情感體驗的一個真實寫照。通過使用齎恨這個詞語,我們可以更準确地表達自己的内心感受,增強交流的效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