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齎恨的意思、齎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齎恨的解釋

抱恨。《後漢書·馮衍傳上》“由是為諸王所聘請” 李賢 注引 漢 馮衍 《與陰就書》:“ 衍 年老被病,恐一旦無祿,命先犬馬,懷抱不報,齎恨入冥。” 唐 劉禹錫 《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有孤前言,齎恨無已。” 唐 司空圖 《絕麟集述》:“冒沒已多,幸無大愧,固非齎恨而有作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齎恨”是漢語中的書面用語,現多寫作“赍恨”,指心中懷有怨恨或遺憾,常用于表達因未達成願望而抱憾的情感。以下從詞義、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字形

“齎”本義為“持物贈人”,後引申為“懷藏”,如《周禮》中“齎盜糧”即指懷藏糧食給盜賊;“恨”指遺憾、怨恨。二者組合後,“齍恨”整體含義為“懷抱遺憾或怨恨”,強調情感在内心的持續積存,例如“齍恨而終”指至死仍心懷遺憾。

二、用法特點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叙述。如《後漢書·馮衍傳》中“齍恨入冥”描述深埋遺憾,清代袁枚《續新齊諧》亦有“赍恨重泉”的表述,均突顯其情感深度和文雅色彩。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抱憾”“含恨”,反義詞則為“釋懷”“如願”。與“含恨”相比,“齎恨”更側重遺憾的持久性,而非即時憤懑。

四、權威參考來源

此釋義綜合參考了《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的詞條解釋及《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9年修訂版)的用法分析,相關例句來源于《後漢書》及《清稗類鈔》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齎恨”是漢語詞彙,本義指懷着遺憾或怨恨,屬于書面化表達。以下是綜合古籍文獻的詳細解析:

基本解釋

“齎恨”即“抱恨”,指因未完成心願或遭遇不幸而心懷遺憾,常伴隨終身的悔恨情緒。例如“齎恨而終”表示至死仍存執念。

詳細解析

  1. 詞源與異體字
    “齎”是“赍”的異體字,二者通用。“齎恨”在古籍中亦寫作“賷恨”,如宋代陳亮《祭孫沖季文》中“賫恨而入地”。

  2. 曆史用例

    • 唐代劉禹錫《韋公集紀》用“齎恨無已”表達未竟之憾。
    • 清代沈複《浮生六記》以“賫恨以沒”描述臨終遺憾。
  3. 情感程度
    該詞多用于重大人生遺憾,如《石點頭》中女子因婚約未成“賷恨而亡”,清代王晫則借“賷恨泉下”強調死後仍存的執念。

使用注意

現代漢語中,“齎恨”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曆史叙述,口語中常用“抱憾”“含恨”替代。需注意其書面語屬性及情感強度,避免日常語境誤用。

别人正在浏覽...

拜谒饆饠波茲南抽裂雠怨船梯淳厚楚壤湊助釣川東垧笃笃末末惰昬法郎機反閉痱子粉奉公如法觥飯鞲采乖裂歸赴洪霖後懊賄托火宅賤屯見證人教習嘉庸假葬齎刺進賢酒面矶沚跼影跨時枯花獵民利害攸關領裌論天媒定妙土謬采虛聲确硌然荻讀書瑞鶴賞句删治沙線沈睡舒放束衽倏瞬樹葉子掉下來都怕打了頭鐵棓萬衆一心帷帳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