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説 春秋 末 越 大夫 範蠡 向其師 計然 學謀略七,用其五佐 越 即獲成功,故雲。《史記·貨殖列傳》:“ 範蠡 既雪 會稽 之恥,乃喟然而歎曰:‘ 計然 之策七, 越 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 明 汪道昆 《五湖遊》:“七策五成,昔稱 範蠡 ;千金三緻,今號 陶朱 。”
“七策五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指經過周密籌劃和充分準備後,計劃或行動成功的可能性極高。其中:
傳說春秋末期,越國大夫範蠡向其師計然學習治國謀略,共得七策。範蠡運用其中五策輔佐越王勾踐,最終成功複國并擊敗吳國。這一典故在《史記·貨殖列傳》和明代汪道昆的《五湖遊》中均有提及。
該成語既包含曆史典故的具象化表達,也蘊含抽象哲理,強調策略性與成功概率的關系。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商業策劃、項目管理等領域,突出風險控制與資源整合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史記》或相關曆史文獻。
《七策五成》是一個成語,由七個字組成。該成語的意思是指計劃或方案七分完善,落實實施則能取得百分之五十的成果。
七策五成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七:白字旁,四畫。成:戈字旁,六畫。策:竹字旁,十二畫。五:井字旁,四畫。
《七策五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文學家賀知章的《策杖論》,其中提到:“七則成,五則功。”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制定并執行良好的計劃可取得可觀的成果。
《七策五成》在繁體中的寫法為「七策五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七可以寫作「柒」,成可以寫作「親」或「僧」。整個成語在古代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隨着時代的演變而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如何使用《七策五成》這個成語:
我們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并且執行得非常認真。根據《七策五成》,隻要我們全力以赴,我們将會取得預期的成功。
以下是一些與《七策五成》相關的組詞:
策劃、成果、方案、計劃、實施
與《七策五成》相近義的詞語有:七事五事、七事三事、七付百事
與《七策五成》相反義的詞語有:三思而行、半途而廢、不計成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