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龍門造像的意思、龍門造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龍門造像的解釋

指 龍門 造像記的字體。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馀論》:“ 魏 碑大種有三:一曰 龍門 造像,一曰 雲峰 石刻,一曰 岡山 、 共山 、 鐵山 摩崖,皆數十種同一體者。”參見“ 龍門二十品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龍門造像是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内雕刻的佛教造像群。該藝術形式始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期(約公元493年),曆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持續營造,現存窟龛2300餘個,造像10萬餘尊,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巅峰之作。

從藝術特征分析,龍門造像以“秀骨清像”的北魏風格和豐腴飽滿的唐代風格為代表。北魏造像受犍陀羅藝術影響,佛像面容清瘦,衣紋流暢,如賓陽中洞的釋迦牟尼坐像;唐代造像則體現本土化特征,盧舍那大佛的圓潤面龐和雍容氣度成為盛唐氣象的典型寫照。

在文化價值層面,龍門造像完整呈現了佛教中國化的演進軌迹。古陽洞的“龍門二十品”碑刻不僅是魏碑書法的典範,更記載了北魏貴族的供養制度。奉先寺大型群像組合則反映了唐代佛教密宗與皇室信仰的深度融合。

宗教内涵方面,造像題材涵蓋三世佛、彌勒淨土、華嚴經變等多元佛教思想,其中萬佛洞的15000尊小佛象征“一佛化千佛”的教義,藥方洞将醫學文獻與佛教慈悲精神結合,體現宗教與世俗生活的交融。

(參考資料:國家文物局《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中華書局《中國佛教美術史》、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官網)

網絡擴展解釋

“龍門造象”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藝術和文字學綜合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地理實體指向
    指河南洛陽龍門山(伊阙)的石窟佛教造像群,始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現存窟龛2100餘個、造像10萬餘尊,與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稱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

  2. 書法術語延伸
    特指北魏時期龍門石窟造像題記的字體風格,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屬魏碑書法體系。其特點為方峻雄強、筆法質樸,康有為評價其為“魏碑大種”之首。


二、曆史與藝術解析

  1. 造像分期

    • 北魏時期:以“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為特征,典型代表為古陽洞、賓陽中洞,衣紋采用直平階梯式刀法,體現中原漢化風格。
    • 唐代時期:轉向“豐腴圓潤”的大唐風範,如盧舍那大佛,融合西域裝飾元素,雕刻技法更趨立體化。
  2. 書法關聯
    《龍門二十品》包含《始平公》《楊大眼》等題記,字體兼具隸書遺韻與楷書雛形,清代碑學運動中被奉為書法典範。


三、文化意義

“龍門造象”既可指具體的石窟造像遺存,亦可作為書法史術語,需根據上下文語境區分。如今公衆認知多指向前者,而書法研究中更側重後者。

别人正在浏覽...

螯蟹牓元避明不報抄查淳魯蹀鞚釘鈴冬麥額解耳受番薥楓香脂紛纭雜沓撫宥戈革寒啬唅呀後魏黃竹筒狐唱枭和誨谟火箭撿覈積財結口九野際限卷甲巨牍沮謝廓充老虎車冷譏熱嘲列甯裝淩霄花闾室麻朝馬錯蠻判官廟議譬執青織穹階起築盛筵盛躅身名蛇皮癬水涔涔梭布貪仕踏球戲提名道姓彎躬委過吳回浯溪晤叙相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