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達到太平。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将亂也,其政必暴;始於厚俗,方克濟和,視今足以知昔矣。”
“濟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達到太平”,多用于描述社會治理或協調發展的理想狀态。以下從詞義解析、文獻引用及現代應用三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濟”本義為渡河(如“同舟共濟”),引申為救助、協調;“和”指和諧、太平。組合後表示通過治理或調整使社會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态。
深層内涵
強調在動蕩或矛盾後,通過政策、文化等手段實現整體平衡,如唐代司空圖《華帥許國公德政碑》提到“将亂也,其政必暴;始於厚俗,方克濟和”,即通過厚植風俗實現太平。
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特定語境(如政策文件、曆史研究)。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學術讨論,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曆史文獻。
《濟和》是一個常用詞語,意思是解救和調和。它通常用來描述處理矛盾、解決紛争或平息争端等情況。
《濟和》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水”和“口”,分别代表水和嘴巴。根據漢字的字形結構,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濟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濟”一詞最早由水部引申而來,表示舟車遇到水可以順利通過;“和”一詞最早由口部引申而來,表示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兩個詞合在一起,則表示通過解救與調和來達到和諧雙赢的境地。
《濟和》的繁體字是「濟和」,字形稍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濟和》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為「㝠㤲」,其中的「㝠」代表水的意義,「㤲」則代表和諧的含義。
1. 為了維護家庭的濟和,他們共同努力化解矛盾。
2. 這位領導通過會談和調解,成功地實現了員工之間的濟和。
3. 隻有通過濟和的手段,才能和平解決這場争論。
濟世、内外濟、濟甯、和諧、調和
調和、協調、和諧、化解
沖突、紛争、不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