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餓與寒冷一齊逼來。形容無衣無食,生活極其貧困。饑,通“ 飢 ”。 宋 王谠 《唐語林·政事上》:“ 高祖 時, 嚴甘羅 , 武功 人,剽劫,為吏所拘。上謂曰:‘汝何為作賊?’對曰:‘饑寒交切,所以為盜。’”
“饑寒交切”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饑餓與寒冷同時襲來,生活極其貧困。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
該成語指饑餓和寒冷交替困擾,常用于描述無衣無食、極度困苦的生存狀态。例如,宋代王谠《唐語林》記載,盜賊嚴甘羅因“饑寒交切”被迫為盜,展現了貧困對生活的逼迫。
出處與演變
成語源自宋代文獻,如《唐語林·政事上》。曆史上也寫作“饑凍交切”,強調寒冷與饑餓的雙重壓迫。
近義詞與反義詞
讀音與用法
讀音存在細微差異:部分資料标注為“qiē”(如、4),但更常見的是“qiè”(如、5、9)。使用時多作謂語或定語,如“饑寒交切的生活”。
文化背景
成語反映了古代社會底層民衆的艱難處境,常見于曆史典故或文學作品,用以批判社會不公或表達對貧困者的同情。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宋代王谠《唐語林》等古籍。
《饑寒交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饑餓和寒冷交替折磨。它形容極端貧困、困苦不堪的生活狀态。
《饑寒交切》由“饣”、“寸”和“交”三個部首組成。其中“饣”是食物的意思,寸是早晨的時辰,交是同時的意思。整個成語共有11個筆畫。
《饑寒交切》最早出現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原文是:“然細羅之辭,乃陳為饑寒交切。” 在古代社會中,饑荒時期和嚴寒時期是人們生活最艱難的時候,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人們所遭受的極度貧困和苦難。
《饑寒交切》的繁體字為“饑寒交切”。
古代漢字中的“饑”字是由“飠”和“幾”組合而成,表示人在饑餓狀态下。
“寒”字是由“宀”和“兼”組合而成,表示寒冷、嚴寒。
“交”字是由“亠”和“父”組合而成,表示共同、一起交流。
“切”字是由“刀”和“七”組合而成,表示切割、交替。
在那個困苦的年代,許多人經曆了饑寒交切的生活。
饑馑、寒冷、饑寒交迫
饑寒難耐、饑寒交迫。
衣食無憂、生活富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