侔狀的意思、侔狀的詳細解釋
侔狀的解釋
描摹物狀,指摹寫景物。《新唐書·閻立本傳》:“ 太宗 與侍臣泛舟春苑池,見異鳥容與波上,召 立本 侔狀。” 金 王若虛 《<新唐書>辨》:“新史載 閻立本 為主爵郎中時, 太宗 ……召 立本 侔狀。”
詞語分解
- 侔的解釋 侔 ó 相等,齊:相侔。侔色揣稱(坣 )(寫文章摹繪物色恰到好處)。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狀的解釋 狀 (狀) à 形容,樣子:狀貌。奇形怪狀。 情況,情形:狀況。病狀。現狀。 叙述,描寫:狀語。狀其事。寫情狀物。 舊時叙述事件的文辭:行狀。訴狀。供狀。 特種格式的憑證:獎狀。委任狀。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侔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拼音與基本釋義
- 拼音:móu zhuàng(注音:ㄇㄡˊ ㄓㄨㄤˋ)。
- 含義:指描摹物狀,即通過文字或繪畫等方式摹寫景物的形态特征。
2.出處與用法
-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閻立本傳》的記載:唐太宗與侍臣泛舟時見異鳥,召畫家閻立本“侔狀”,即命其将所見景物描繪下來。
- 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形容對自然景物或具體事物的細緻摹寫,常見于文學、藝術領域。
3.構詞解析
- 侔:本義為“相等、齊平”,引申為“模仿、摹拟”。
- 狀:指形态、狀态,合為“侔狀”即通過摹寫使形态逼真。
4.現代使用建議
- 該詞較為生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描摹”“寫生”等常用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侔狀的意思
《侔狀》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平等或相等的狀态或形狀。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侔狀》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亻”(人的意思),右邊是“狀”(形狀的意思)。筆畫數為11畫。
來源和繁體
《侔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律曆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侶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化。侔狀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意義沒有改變。
例句
1. 這兩件衣服的顔色和樣式完全侔狀,你隨意選擇吧。
2. 每個人的機會都應該侔狀,不應該有任何的偏見。
組詞
1. 侔等(表示平等或相等的狀态)
2. 侔輩(表示同輩或同一代的人)
3. 按部就班(按照部分相等或相應的順序進行)
近義詞
相等、平等、均等
反義詞
不等、不平等、不相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