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侔狀的意思、侔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侔狀的解釋

描摹物狀,指摹寫景物。《新唐書·閻立本傳》:“ 太宗 與侍臣泛舟春苑池,見異鳥容與波上,召 立本 侔狀。” 金 王若虛 《<新唐書>辨》:“新史載 閻立本 為主爵郎中時, 太宗 ……召 立本 侔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侔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拼音與基本釋義

2.出處與用法

3.構詞解析

4.現代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侔狀的意思

《侔狀》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平等或相等的狀态或形狀。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侔狀》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亻”(人的意思),右邊是“狀”(形狀的意思)。筆畫數為11畫。

來源和繁體

《侔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律曆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侶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化。侔狀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意義沒有改變。

例句

1. 這兩件衣服的顔色和樣式完全侔狀,你隨意選擇吧。

2. 每個人的機會都應該侔狀,不應該有任何的偏見。

組詞

1. 侔等(表示平等或相等的狀态)

2. 侔輩(表示同輩或同一代的人)

3. 按部就班(按照部分相等或相應的順序進行)

近義詞

相等、平等、均等

反義詞

不等、不平等、不相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