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侔狀的意思、侔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侔狀的解釋

描摹物狀,指摹寫景物。《新唐書·閻立本傳》:“ 太宗 與侍臣泛舟春苑池,見異鳥容與波上,召 立本 侔狀。” 金 王若虛 《<新唐書>辨》:“新史載 閻立本 為主爵郎中時, 太宗 ……召 立本 侔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侔狀是古漢語中的合成詞,由“侔”與“狀”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事物的形态、樣貌彼此等同或相似。以下從語義、用例及權威文獻角度分述:


一、單字釋義

  1. 侔(móu)

    • 本義:相等、齊同。《說文解字》釋:“侔,齊等也。”
    • 引申:匹配、類比。如《莊子·外物》:“海水震蕩,聲侔鬼神。”
    •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八上(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狀(zhuàng)

    • 本義:形态、外貌。《玉篇》:“狀,形也。”
    • 引申:描述情态。如《文心雕龍·物色》:“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 來源:顧野王《玉篇》卷九(清刻本)。

二、合成詞“侔狀”的語義

“侔狀”屬動賓結構,意為:


三、古籍中的實際應用

  1. 《周髀算經》(漢代)

    “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卧矩以知遠,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為典,以方出圓,笠以寫天。”

    • 解讀:數學測量中“侔狀”體現為以工具(矩)規摹天地之形,實現“天象”與“地法”的形态對應。
  2. 《文心雕龍·誇飾》(劉勰)

    “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被,誇飾恒存……莫不因誇以成狀,沿飾而得奇。”

    • 解讀:文學描寫通過誇張使事物形态(狀)逼近理想狀态,隱含“侔狀”的創作邏輯。

四、現代漢語的承襲與轉化

現代語境中,“侔狀”一詞雖罕用,但其概念轉化為:


權威文獻來源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 顧野王. 《玉篇》. 清康熙刻本.

: 王念孫. 《廣雅疏證》. 中華書局, 2004.

: 李繼闵. 《周髀算經校釋》. 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 劉勰. 《文心雕龍》.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

: 徐時儀. 《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注:古籍原文引用均依據權威校勘本,現代研究著作鍊接可參見國家圖書館館藏目錄或知網學術庫。)

網絡擴展解釋

“侔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拼音與基本釋義

2.出處與用法

3.構詞解析

4.現代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巧邦賊鞞柝瘥疠長髯主簿纏束傳統邏輯穿穴逾牆辭書打火機鄧虜淪敦段氏風器風邪浮而不實婦姑勃溪高秩花蛤黃柯華氏溫度計狐怪火烖矯治假息結制京雒進退失圖金葉孔時口刬藍皮老父連昌宮榴裙埋缊命釘名姓米飲木芝難僑盼刀甓器潛亢峤外奇崛如蟻附膻三白食喪物僧樓沙荒觞傳聲波生榮死哀申繩屎橛子稅鈔絲竹筦弦宿儲綏爰嘻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