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寒食的意思、寒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寒食的解釋

(1).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 春秋 時 晉文公 負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憤而隱于 綿山 。 文公 悔悟,燒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樹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約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後相沿成俗,謂之寒食。按,《周禮·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則禁火為 周 的舊制。 漢 劉向 《别錄》有“寒食蹋蹴”的記述,與 介之推 死事無關; 晉 陸翽 《邺中記》《後漢書·周舉傳》等始附會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諸說,惟在春之說為後世所沿襲。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唐 韓翃 《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園雜興》詩:“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吳蘭修 《黃竹子傳》:“臨行,﹝ 竹子 ﹞執生手曰:‘此歸又罹虎口!若得了儂業債,則寒食梨花,求麥飯一盂、紙錢一束,上 真孃 墓一弔;薄命人死無恨耳!’”又,有的地區亦稱清明為寒食。 明 張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詩:“欲隱尚違慚 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 ********* 《釣台的春晝》:“繞了一個大彎,趕到故鄉,卻正好還在清明寒食的節前。”參閱《太平禦覽》卷三十、 宋 洪邁 《容齋三筆·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寒食不必清明》

(2).吃冷的食物。《後漢書·周舉傳》:“ 太原 一郡,舊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 晉 陸翽 《邺中記》:“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麥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書鈔》卷一四三引 晉 孫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鹹奉 介君 之靈,至三月清明,斷火寒食,甚若先後一月。”

(3).猶冷食。指寒食節吃的冷的食物。《歲時廣記·寒食上·凍薑豉》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頓,候其凍取之,謂之薑豉,以薦餅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調以薑豉,故名焉。”《歲時廣記·寒食上·凍薑豉》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寒食以糯米合采蒻葉裹以蒸之。或加以魚鵝肉鴨卵等。又有置艾一葉于其下者。”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時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葉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寒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說明,并結合權威來源進行闡釋:

一、基本釋義

寒食指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具體時間曆代略有差異)禁火冷食的習俗。其核心含義包含:

  1. 節令名稱:特指“寒食節”,源于古代禁火舊俗,日期約在農曆冬至後105日,公曆4月4日左右。
  2. 飲食特征:節日期間禁生火烹煮,隻食用預先備好的冷食,如粥、糕餅等。

二、曆史淵源與典故

寒食節的起源與春秋時期晉國忠臣介子推的傳說密切相關:

三、民俗特征與文化内涵

  1. 禁火習俗:官府執行嚴格火禁,民間“鑽燧改火”象征辭舊迎新。
  2. 冷食種類:各地有麥粥、杏仁酪、青團等特色冷食,部分延續至今。
  3. 祭祀活動:唐宋時期發展為祭掃先祖的重要時段,後與清明節融合(來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網“傳統節日”條目)。

四、文學意象與演變

寒食在詩詞中常象征忠孝、孤寂或時序更替:

例:唐代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描繪禁火時節春景,暗含對宮廷特權的諷喻(來源:《全唐詩》卷二百四十五)。

五、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寒食

名 ① 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隻吃冷食。② 指寒食節吃的冷食。

當代寒食節已與清明節合并,禁火習俗式微,但冷食傳統(如江南青團)仍為地域文化符號(來源:《中華節日民俗全書》)。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風俗通史·先秦卷》.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4.
  2.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 傳統節日保護條目(官方備案)
  3.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016.
  4. 宗懔(南北朝)原著,譚麟譯注.《荊楚歲時記譯注》.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
  5.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華節日民俗全書》.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20.

網絡擴展解釋

“寒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寒食”主要指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日期在冬至後第105天(故稱“百五節”),即清明節前1-2日。因節日期間禁火、隻能食用冷食而得名,故又稱“禁煙節”“冷節”。


二、起源與傳說

  1. 介子推傳說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為紀念忠臣介子推,下令在其忌日(冬至後105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傳統。
  2. 上古禮制說
    周代已有春季禁火習俗,因初春幹燥易引發火災,需熄滅舊火并改換新火,期間以冷食度日。

三、主要習俗


四、文化影響

寒食節在文學中常被提及,如唐代韓翃《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既描繪節日景象,亦暗含對權貴的諷喻。


五、曆史演變

寒食節曾與清明節分離,後因日期相近逐漸融并,習俗也相互滲透。宋代後寒食節地位下降,部分習俗被清明節吸收。

如需進一步了解寒食節古詩或具體習俗,可參考搜索結果中的文學解析(如-14)及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變味襞績冰絲絃逼晩播音室不分皂白才緻單父聰察點金乏術疊嶂層巒杜機訛衰餓顯發獎馮脩輔援改治宮童鹳鶴咕隆過辱漢帝合皂壞命畫龍不成反爲狗穢土穢誣胡簏霍玉扈翌蒹葭倚玉樹簡明扼要兼弱攻昧校書郎教诏急如星火蠡測纚纚婁山關藕腸炮打燈颦蹙秋曹卻才韶羞沙戲神仙吏守産説道私祭讨店套紅塔然騰仚挑戰者通事官鼃蠙衣縣圃蠍子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