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熱心公益,樂于施舍。 清 顧炎武 《歙王君墓志銘》:“君雖業鹽,而孝友,急公好施,有遠見,能自樹。”
“急公好施”是一個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jí gōng hào shī(注音:ㄐㄧˊ ㄍㄨㄥ ㄏㄠˋ ㄕ),意為熱心公益事業,樂于施舍幫助他人。
二、詳細解析
結構特點
屬于聯合式成語,由“急公”(熱心公共事務)和“好施”(樂于施舍)兩部分組成,感情色彩為中性。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清代顧炎武《歙王君墓志銘》:“君雖業鹽,而孝友,急公好施,有遠見,能自樹。”,描述了一位鹽商兼具孝道與公益心的形象。
用法與示例
三、補充說明
該成語強調對公共事務的積極态度與無私助人的品格,多用于褒義語境。現代用法中,可形容個人或團體對社會公益的貢獻。
急公好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們對待公共事務非常積極,樂于奉獻和施舍。該成語的拆分部首為心(忄)和土,共有11個筆畫。
《急公好施》一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中》一文中。在古時候,人們非常重視公共事務和義務,樂于助人,善于奉獻自己的力量。因此,當有人需要幫助時,這些熱心腸的人總是積極而迅速地伸出援手,以此來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促進社會的和諧。
《急公好施》的繁體字為「急公好施」。
在古代,急公好施的漢字寫法為「倢公好施」。
1. 他急公好施,經常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2. 這個慈善機構以急公好施著稱,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 急流勇退
2. 公共事務
3. 好心人
1. 心地善良
2. 樂善好施
吝啬自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