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端衣的意思、端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端衣的解釋

古代一種禮服。多用于喪祭場合。《荀子·哀公》:“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 楊倞 注:“ 鄭 雲:‘端者,取其正也。’”《孔子家語·五儀》:“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軒者,則志不在於食焄。” 王肅 注:“端衣玄裳,齊服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端衣”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傳統禮服,主要用于喪祭等莊重場合,具有鮮明的禮儀屬性和形制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端衣是古代禮服的一種,其名稱源于“端正”之意,強調形制規整、象征莊重。多用于祭祀、喪葬等儀式場合,體現對禮制的遵循。

  2. 形制特點
    根據文獻記載,端衣的裁剪嚴格遵循規範:不削減布料幅寬(“不削幅”),衣角方正(“四角方正”),袖口平直不圓(“不圓袂”),且前後衣片長度一緻(“不邪殺”)。其标準尺寸為“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下裳部分則采用“前三幅,後四幅”的拼接方式,并帶有密集褶皺(“辟積無數”)。

  3. 文獻出處與象征意義
    《荀子·哀公》提到“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楊倞注解釋“端者,取其正也”,說明端衣通過方正形制體現穿戴者的端正品性。《孔子家語·五儀》中“端衣玄裳冕而乘軒者”進一步印證其與祭祀活動的關聯。

  4. 顔色與搭配
    端衣常與“玄裳”(黑色下裳)搭配,整體色調肅穆,符合喪祭場合的禮儀要求。

端衣是古代禮制中兼具形制規範與道德象征的禮服,通過方正裁剪、特定搭配和嚴格使用場景,傳遞“正衣冠以明禮”的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形制細節,可參考《荀子》《孔子家語》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端衣

《端衣》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立」和「衣」。它的總共有14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服飾。在古代,人們使用繩子把長褲束起來,此舉叫做「端衣」。因為過去的褲子沒有松緊帶,所以人們需要将褲子褶皺起來固定在腰部。

「端衣」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以下是「端衣」的一些例句:

1. 他在華麗的旗袍上端衣。

2. 在古代,人們常常需要端衣以使褲子更合身。

3. 這個冬天,我每天都要端衣以適應寒冷。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端正、衣着、衣櫃。

端正是指态度、舉止得體娴熟。衣着是指穿着服裝的方式和樣式。衣櫃是指存放衣物的家具。

近義詞:束衣、褶衣、卷衣。反義詞:解衣、啟衣、散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