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花白的頭發。 宋 蘇轼 《千秋歲》詞:“淺霜浸,緑髮少,仍新沐。”
“淺霜”是一個文學性較強的詞語,主要用于比喻花白的頭發,常見于古典詩詞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淺”和“霜”組合而成:
文學出處
此詞最早見于宋代蘇轼《千秋歲》詞:“淺霜浸,綠髮少,仍新沐。”,以霜色喻指頭發逐漸變白。元代王冕《棠梨白練圖》中“土花翠淺霜露濛”,則借“淺霜”營造秋意與滄桑感。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描繪年齡增長或時光流逝的意象,如宋代魏了翁詩句“湖淺霜雁寒,天高老龍蟄”,通過“淺霜”暗喻歲月痕迹。
近現代延伸
現代文學中較少使用此詞,但在解讀古典作品時,需注意其與“霜鬓”“斑白”等詞的關聯性。
“淺霜”通過自然現象(霜)與顔色(淺)的疊加,以詩意手法表達頭發花白的狀态,兼具視覺美感和情感深度。
淺霜 (qiǎn shu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淺”和“霜”。
“淺”字的部首是“水”,它有9筆;“霜”字的部首是“雨”,它有16筆。
“淺霜”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詩詞中。它形容秋天的寒冷,輕輕的霜花覆蓋在大地上。
繁體字的寫法是「淺霜」。
古代對于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淺”字的舊寫法是“淺”,而“霜”字則沒有太大的變化。
1. 秋風吹過,樹葉上落滿了淺霜。
2. 早晨的陽光照在窗台上,露珠變成了一顆顆淺霜。
淺雪、淺冰、淺水
淺露、淺霧、淺凍
深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