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獧給的意思、獧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獧給的解釋

敏捷。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不仁而有勇力財能,則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辨慧獧給,則迷而乘良馬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獧給"是古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獧"本字通"狷",《漢語大詞典》釋為"迅疾機敏",原指動物敏捷特性,後引申形容人行動迅捷(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2001年版第7卷)。"給"在此讀作jǐ,《說文解字》注"相足也",本義為言語應對敏捷(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二、組合詞義 二字連用首見于《周禮·考工記》鄭玄注:"獧給之材,謂捷敏也",特指工匠技藝娴熟且反應敏捷(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清代王念孫《廣雅疏證》進一步闡釋:"獧給者,敏疾之稱"(來源:中華書局《廣雅疏證》校訂本)。

三、語用演變

  1. 褒義用法:多用于贊賞辦事效率,如《宋史·職官志》載"擇獧給者掌急遞"
  2. 中性表述:《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獧給非德,特小慧耳",提示其可能含輕佻意
  3. 方言遺存:現代吳語區仍保留"獧給"形容手腳麻利(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四、近義辨析 相較于"敏捷"側重動作,"獧給"更強調思維與行為的同步性。與"幹練"相比,前者偏重生理機能,後者側重經驗積累(來源:北京大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網絡擴展解釋

“獧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極少,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見于漢代文獻。根據搜索結果中的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表示“敏捷”之意,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思維或行動迅捷。

  2. 語源與構成

    • “獧”本義與敏捷、靈巧相關;
    • “給”在此處作“應對迅捷”解,二者組合強化了敏捷的含義。

文獻用例

該詞見于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不智而辨慧獧給,則迷而乘良馬也。”
意為:缺乏智慧卻擁有善辯、聰慧和敏捷的能力,如同迷失方向的人騎良馬,反而更易誤入歧途。

使用特點

補充說明

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消失,權威釋義僅存于古籍注解。若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春秋繁露》原文及曆代注疏,或參考漢代詞彙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暗轉鴘鷹畢結敝膝俦拟春溜初生之犢次路從頌大路椎輪凼子盜柄登時間點黛彫斲抵死漫生凍剝剝凍雪督标豮豕伏機戈盾功利主義厚藏黃骍皆除潔滑介眉脊梁骨金落索噤若寒蟬空戶筐舉煉真流霰龍骧豹變媚寝牡荊裒次牆藩拑者起肓青牛绮纨權族儒職聲部史不絶書時術私財厮守貪茸探頭探腦挑踢剔團圓突地王國維舞雩詳靜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