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使聞風而逃。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志銘》:“公露節東驅,風奔群盜,埋輪當路,威振中原。”
“風奔”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風奔” 意為“使聞風而逃”,常用于形容威勢或行動迅速,令對方因畏懼而逃離。該詞最早見于北周文學家庾信的《周大将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志銘》:“公露節東驅,風奔群盜,埋輪當路,威振中原。”(描述鄭常率軍驅趕盜賊的場景)
部分資料(如)提到“風奔”作為成語時解釋為“形容風勢迅猛,奔騰如馬”,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周書》等古籍。
《風奔》是一個漢字詞彙,表示風吹揚和疾馳奔跑的意思。
《風奔》的部首是“風”(飛禽廠)和“奔”(大彳舊)。它共有13個筆畫。
《風奔》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蕩》:“袩其修竹,簡如拂素。風奔如馬,卷我居下。”意思是風吹着竹子,像馬奔跑一樣揚起來,把我卷到屋子底下。
《風奔》的繁體字是「風奔」。
在古時候,《風奔》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由風和奔兩個字組成。
1. 風奔過山丘,帶走了夏天的炎熱。
2. 小孩子風奔般地跑過草地。
風奔可以和其他詞組合形成新詞,比如:
風馳電奔、奔赴前方、追風逐奔等。
疾馳、狂奔、飛馳。
靜止、停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