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質地堅硬的鐵。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器用》:“古人以劑鋼為刃,柔鐵為莖榦,不爾則多斷折。劍之鋼者,刃多毀缺,巨闕是也,故不可純用劑鋼。”
劑鋼是古代對一種高硬度鐵的稱呼,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特性
劑鋼指質地堅硬、適合鍛造鋒利刃口的鐵材。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古人以劑鋼為刀刃,柔鐵為劍身,兩者結合可避免兵器易斷的問題。
曆史應用
主要用于冷兵器鍛造,如劍刃部分。但因純劑鋼過于剛脆(易崩缺),常與柔韌的熟鐵搭配使用,例如“巨阙”名劍即因材質問題出現刃口毀損案例。
材料學背景
劑鋼可能對應現代高碳鋼,含碳量較高(約0.6%-1.7%),通過淬火等工藝增強硬度,但韌性較低。這種複合鍛造技術體現了古代“剛柔并濟”的金屬加工智慧。
需注意,該詞現為古漢語術語,現代工業中已無此分類,相關描述多見于文史研究領域。
劑鋼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把鋼材加工成不同形态或尺寸的過程,通常是通過對鋼材進行熱或冷加工,以改變其物理性質和形狀。
劑鋼的拆分部首是钅(金字旁),表示與金屬相關。劑鋼一共由12個筆畫組成,以「京」字為主體,把個别其它的部首和筆畫組合而成。
劑鋼一詞來源于漢語,沒有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書寫規範中,劑鋼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鋼字的「钅」旁會寫成「金」字,而「京」字的「亠」部寫成「⺊」。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了。
1. 他們利用高溫爐對鋼材進行劑鋼,以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
2. 劑鋼過程包含加熱和冷卻,以獲得理想的鋼材性能和形狀。
組詞:劑量、劑型、熱劑鋼
近義詞:煉鋼、冶鋼、鑄鋼
反義詞:解鋼、裂鋼、退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