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書·仲虺之诰》:“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謂 商湯 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後因以“東征西怨”謂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唐 陸贽 《重優複興元府及洋鳳州百姓等诏》:“古先哲王,東征西怨。顧予不德,重以勞人。”
“東征西怨”是一個曆史典故類成語,現詳細解釋如下:
拼音:dōng zhēng xī yuàn
本義:商湯向東方征伐時,西方百姓埋怨他未能先解救自己。
引申義:指帝王以仁義之師為民除害,因行動有先後順序,未及時解救地區的百姓會産生期盼心理,後成為對仁政軍隊受擁戴的形容。
源自《尚書·仲虺之诰》:
原文:「惟王不迩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釋義:商湯不沉迷享樂、不斂財,以德政封賞官員。當他東征時,西方百姓因未被優先解救而抱怨;同理南征時北方百姓也會抱怨,側面反映其仁德深得民心。
現可比喻符合民心的舉措因實施順序引發暫時性輿論矛盾,但本質仍體現公衆對公平正義的訴求。
《東征西怨》是一個成語,意為東方征服西方,西方人民抱怨不滿。它形容一個國家或地區擴張的過程中,征服的對象産生了不滿和抵抗。
《東征西怨》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東(dōng)和征(zhēng)。
東由刀(刂)和一(一)組成,征由彳(辶)和正(一)組成。所以總共有5個部首:刂、一、彳、辶、正。
東的筆畫數為5畫,征的筆畫數為9畫。
《東征西怨》這個成語來源于《莊子·外物》:“宋人稱斌弘之輩為遠近怨——遠者東征,近者故舊惡之而夜怨。”
《東征西怨》這個成語的繁體為「東征西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時漢字的寫法中,東的寫法為「東」,征的寫法為「徵」。
他們的國家采取東征西怨的政策,導緻周邊國家的民衆對他們産生了強烈的不滿。
東方、東風、西方、西風、怨恨、征途等。
東侵西怨、東漸西怨等。
西征東怨、東善西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