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書·仲虺之诰》:“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謂 商湯 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後因以“東征西怨”謂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唐 陸贽 《重優複興元府及洋鳳州百姓等诏》:“古先哲王,東征西怨。顧予不德,重以勞人。”
“東征西怨”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現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君主興正義之師讨伐暴虐時,東方出征而西方百姓心生埋怨。深層含義為:行動符合民心,所到之處民衆擁戴,未參與者因未能蒙受恩澤而心生期盼。該成語強調行為合乎道義則天下歸心,語帶褒義。
二、典籍溯源與典故背景
典出《尚書·仲虺之诰》:“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後予?’”記載商湯讨伐夏桀時,四方百姓皆盼王師早至,抱怨為何不先征伐自己所在之地。此典故凸顯“吊民伐罪”的正義性,後凝練為“東征西怨”。
三、語義演變與辭書釋義
《孟子·梁惠王下》引此典釋“仁義之師”,朱熹注:“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漢語大詞典》釋為:“比喻仁義之師深受民衆擁戴”;《成語大辭典》強調其“民心所向”的引申義。
四、近義與反義對照
五、現代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政策或行動深得民心,如:
“新醫保政策如東征西怨,未覆蓋地區民衆亟盼推廣。”
權威參考文獻
“東征西怨”是一個曆史典故類成語,現詳細解釋如下:
拼音:dōng zhēng xī yuàn
本義:商湯向東方征伐時,西方百姓埋怨他未能先解救自己。
引申義:指帝王以仁義之師為民除害,因行動有先後順序,未及時解救地區的百姓會産生期盼心理,後成為對仁政軍隊受擁戴的形容。
源自《尚書·仲虺之诰》:
原文:「惟王不迩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釋義:商湯不沉迷享樂、不斂財,以德政封賞官員。當他東征時,西方百姓因未被優先解救而抱怨;同理南征時北方百姓也會抱怨,側面反映其仁德深得民心。
現可比喻符合民心的舉措因實施順序引發暫時性輿論矛盾,但本質仍體現公衆對公平正義的訴求。
拜祭寶思布劃沖積物錘子代解大衣颠倒衣裳定戶都伯端茂遁世離俗溉汲鈎爪關會鬼頭錢孤絶悍疾酣痛淋漓合卺還口願蕙蘭畿服禁勸抉發羸豕潦汙麟鴻隆刑滿聽悶打颏廟庖鴾毋納馬難弟難兄濃妝豔飾翩飛屏室乾涸乾台傔卒橋山青昊穹倉三違傷鳥讪妄瘦缺數責天酒退懦魋顔吳刀物端香騎飨燕象觯纖微遐跂戲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