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屈服;屈身事人。《晉書·劉曜載記》:“為之拜者,屈伏於人也。” 清 唐甄 《潛書·善遊》:“剛直之臣,不能匡君,恥於屈伏,乃不避杖夾斬磔之刑,以與天子争勝。” 郭沫若 《蒲劍集·青年喲,人類的春天》:“偉大的人便能以後謝的精神力量統禦早衰的肉體官6*能,決不向老衰屈伏。”
(2).猶潛藏。《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勝至,報氣屈伏而未發也。” 孟進 《冀察熱進軍漫記》:“敵人益發不敢動了,屈伏在山底下散開了。”
(3).曲折起伏。 唐 李白 《宿蝦湖》詩:“明晨 大樓 去,岡隴多屈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屈伏漢語 快速查詢。
“屈伏”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ū fú,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屈服;屈身事人
指在壓力或權威下被迫順從,或為生存、利益而降低身份侍奉他人。
例:
猶潛藏
表示隱蔽、潛伏的狀态,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暫時隱藏。
例:
曲折起伏
形容地形、線條等蜿蜒不平的狀态。
例:
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屈伏(qū f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彎曲下來,躬身向下。屈字的拆分部首是屍(shī),表示屈曲的意思,伏字的拆分部首是人(rén),表示躬身的意思。
屈字的筆畫數為7畫,伏字的筆畫數為6畫。
屈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屈字最早來源于象形字,形狀類似于屈曲的姿勢;伏字則演變自象形的匍匐的人形。繁體字中的屈伏與簡化字形式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屈伏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屈字在古文中有時會寫作「曲」,伏字在古文中有時會寫作「伏」。
1. 他在失敗面前選擇了屈伏,沒有放棄。
2. 面對壓力,她不屈伏,堅持了下來。
組詞:屈服、屈從、******、伏身、伏地、仆伏
近義詞:低頭、彎腰
反義詞:挺直、站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