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羁角。丱,儿童发髻的样式。因以指童年。 唐 颜真卿 《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晬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羈丱好静处诵习坟典。”《新唐书·许王素节传》:“方羈丱,即诵书日千言。”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三:“﹝ 周茂源 釜山 ﹞有子名 纶 ,字 鹰垂 ,羈丱之年,尝誑客,以其诗杂 釜山 集中,客无以辨,由是著名。”参见“ 羈角 ”。
“羁丱”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儿童时期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字词拆解:
整体含义: 指代人的童年时期,常用来形容孩童阶段的稚嫩与未脱束缚的状态。文献中多用于描述自幼聪慧或勤奋学习的例子(如《新唐书》记载许王素节“方羁丱,即诵书日千言”)。
唐代颜真卿在《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中提到李玄靖“羁丱好静处诵习坟典”,意指他童年时便安静好学,研读典籍。
该词属于古文用法,现代汉语已不常见。由于当前可查证的权威资料较少(仅参考网络释义),具体语境中的细微差异需结合原文进一步分析。若需学术引用,建议核查《汉语大词典》等专业辞书。
《羁丱》(jī zhuān)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形容受到束缚或约束的状态。该词拆分的部首是“羊”和“手”,总计六个笔画。
该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郑风·羔裘》:“妇子有行,远父母兄弟。羔裘如毛,美且异服。”其中的“羔裘”描述了一种精美的皮革制品,而“羔裘”即为“羁丱”的古体字。因此,“羁丱”一词曾用来形容束缚在羔裘上的状态。
在繁体中,“羁丱”被写为“羈糋”。
古时候,“羁丱”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在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羁丱”分别写作“糸”和“干”,而在篆书中,它们又分别演变为“纟”和“干”。汉字的演变也体现了时间的推移和文化发展的变迁。
以下是一些例句:
与“羁丱”相关的组词有“羁绊”、“羁縻”等。这些词语都描述了一种被羁绊、束缚或牵制的状态。
与“羁丱”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束缚”、“拘束”、“牵制”等。这些词语都指代了一种受限制或受约束的状态。
反义词方面,与“羁丱”相对的词语有“自由”、“解脱”、“散漫”等。这些词语都描述了一种没有任何限制或约束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