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fused;dazed;muddled] 思想的混亂、變化不定或模糊的狀态
至于下一步要做什麼我完全迷糊了
亦作“ 迷胡 ”。1.模糊不清。特指神智或眼睛模糊不清。 老舍 《二馬》第三段十:“腦子又像清楚、又像迷糊的,想起許多事兒來。” 田野 《火燒島》:“那些奄奄一息的患者,躺在血污和灑着石灰的鋪闆上,迷糊而又清醒地等待着最後的呼吸。”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五:“她喝了燙滾的燒酒,更迷胡了。”
(2).迷惑,使迷糊。 ********* 《把一切獻給黨·勞動的開端》:“窯主害怕工人不下窯,在洞口擺了個泥菩薩,挂上一塊寫着‘确保平安’的木牌,天天燒香上供,迷糊工人。” 段荃法 《“狀元”搬家》:“我見她對我笑,心裡更惱火。心想:‘你别拿笑迷糊我,我什麼都知道。’” 巴金 《家》三六:“淚水又迷糊了他的眼睛。” 聶绀弩 《在汽車上》:“它擋住我們,而且卷起塵土來迷糊我們車上的玻璃。”
(3).小睡;瞌睡。 夏仁虎 《舊京瑣記·語言》:“半眠曰‘迷胡’。” 費禮文 《黃浦江的浪潮》:“他老伴在床上迷糊了一陣。”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一章:“ 郭祥 揉揉眼,坐起來,故意打了個哈欠,說:‘剛才?我迷糊了一會兒,什麼也沒有看哪!’” 柳青 《創業史》第二部第十一章:“頭剛挨了枕頭,他漸漸就迷胡起來了。”
迷糊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釋義如下:
指視線朦胧、難以清晰辨物。
例證:
“大雪中,遠處的山巒一片迷糊。”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94頁。
精神昏沉
形容因困倦、疾病等導緻意識模糊。
例證:
“他高燒不退,整日迷迷糊糊。”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7卷,第1032頁。
思維混亂
指對事物理解不清或缺乏條理。
例證:
“概念太多,反而讓人迷糊。”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913頁。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第3185頁。
“迷糊”是一個形容詞,主要用于描述人的思維、感知或精神狀态不清晰,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感知模糊
指視覺或神智暫時性模糊,例如醉酒、困倦時的狀态。如“燒酒使他更迷糊了,辨不清天地”。
思維混亂
表示思緒混亂、難以集中,如“腦子又像清楚又像迷糊”(老舍《二馬》片段)。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方言變體,可查閱《國語辭典》或《醒世姻緣傳》原文。
八一宣言背風面不同戴天殘步谄首逞智樗裡戳刺感擔闆丹山鳥大姒店面抵足而眠販夫走卒風德逢衣淺帶服度負韊個中人家鍋煙子孤詣撼膝歡柔降登焦圈兒挢枉過正腳趾揭白節酒幾乎徑度金華夫人金錢金錢松酒囊飯包就是抗生素老一輩冷淘淩兢閩關木運沛艾破聲恰正寝處三害三潭印月賞功商客燒路頭省拜説劒宿儒鐵鍊庭唐秃角犀脫靶下德遐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