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fused;dazed;muddled] 思想的混亂、變化不定或模糊的狀态
至于下一步要做什麼我完全迷糊了
亦作“ 迷胡 ”。1.模糊不清。特指神智或眼睛模糊不清。 老舍 《二馬》第三段十:“腦子又像清楚、又像迷糊的,想起許多事兒來。” 田野 《火燒島》:“那些奄奄一息的患者,躺在血污和灑着石灰的鋪闆上,迷糊而又清醒地等待着最後的呼吸。”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五:“她喝了燙滾的燒酒,更迷胡了。”
(2).迷惑,使迷糊。 ********* 《把一切獻給黨·勞動的開端》:“窯主害怕工人不下窯,在洞口擺了個泥菩薩,挂上一塊寫着‘确保平安’的木牌,天天燒香上供,迷糊工人。” 段荃法 《“狀元”搬家》:“我見她對我笑,心裡更惱火。心想:‘你别拿笑迷糊我,我什麼都知道。’” 巴金 《家》三六:“淚水又迷糊了他的眼睛。” 聶绀弩 《在汽車上》:“它擋住我們,而且卷起塵土來迷糊我們車上的玻璃。”
(3).小睡;瞌睡。 夏仁虎 《舊京瑣記·語言》:“半眠曰‘迷胡’。” 費禮文 《黃浦江的浪潮》:“他老伴在床上迷糊了一陣。”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一章:“ 郭祥 揉揉眼,坐起來,故意打了個哈欠,說:‘剛才?我迷糊了一會兒,什麼也沒有看哪!’” 柳青 《創業史》第二部第十一章:“頭剛挨了枕頭,他漸漸就迷胡起來了。”
“迷糊”是一個形容詞,主要用于描述人的思維、感知或精神狀态不清晰,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感知模糊
指視覺或神智暫時性模糊,例如醉酒、困倦時的狀态。如“燒酒使他更迷糊了,辨不清天地”。
思維混亂
表示思緒混亂、難以集中,如“腦子又像清楚又像迷糊”(老舍《二馬》片段)。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方言變體,可查閱《國語辭典》或《醒世姻緣傳》原文。
迷糊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模糊、不清晰、不明确的狀态。它常用來描述一個人思維不清晰、理解能力不強或行動遲緩、舉止拖沓的狀态。
迷糊的拆分部首為 辶(辵)和米,辶(辵)是邊旁,表示與行走、移動等相關的意思,米是表示谷類谷物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迷糊這個詞的來源是由“迷”和“糊”兩個字組合而成。迷表示迷惑、困惑的意思,糊則表示模糊、不清楚的意思。
繁體字“迷糊”寫作“迷糊”,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迷糊的寫法多樣,有些是用拼音字母表示,例如,“咪乎”、“米胡”,也有一些是用類似于迷和糊的古漢字表示。
以下是一些例句:
1.他對這個問題迷糊不解。
2.這場道路施工讓交通迷糊了。
3.她迷糊地看着眼前的畫面,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有關于迷糊的組詞,可以有:迷糊不清、迷糊狀态、迷糊不定等。
迷糊的近義詞包括:糊塗、糊塗、困惑、迷茫等。
迷糊的反義詞包括:清楚、明白、明确、清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