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w but do nothing;make empty promises;blow bubbles] 光有滿嘴空談,不辦實事
謂隻說空話而不實行。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明 章懋 《廷對策》:“然陛下之志如此,豈徒托諸空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一回:“那一班讀書先生,倒成了徒托空言了。”亦作“ 徒託空言 ”。《文明小史》第四六回:“我在西報上,看見這種議論,也不止一次了,耳朵裡鬧鬧吵吵,也有兩三年了,光景是徒託空言罷?”
“徒托空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僅僅把希望寄托在空泛的言論上,卻缺乏實際行動。比喻隻說不做,或空談理論而不付諸實踐。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孔子所言:“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意為“與其空談道理,不如通過具體行動來體現”。司馬遷借此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三、用法特點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例句參考
提示:此成語提醒人們重視行動力,避免空談誤事。如需更多案例或拓展學習,可參考《史記》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
《徒托空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無據可依、毫無根據的空洞言論。
《徒托空言》由4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為“彳”、“手”、“言”,總共14畫。
《徒托空言》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甫的詩作中,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社會中僞君子、空談家的批評。繁體字形為「徒託空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時會将字形稍有變化。徒托空言的古代寫法為「徒托虛言」或「徒託虛言」,但其意思都是相同的。
他的論點沒有根據,完全是徒托空言。
- 徒勞:形容做事沒有效果,白費力氣。
- 空虛:形容内心空洞、缺乏實質内容。
近義詞:空話、無憑無據。
反義詞:有據、确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