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潏波的意思、潏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潏波的解釋

洶湧的波浪。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九》:“四山鹹露其翠微,而山下甸中,則平白氤氲,如鋪絮,又如潏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潏波是漢語中一個富有文學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水勢翻湧、激蕩奔流的波浪,常見于古典詩文描寫水景的動态之美。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分層解析:


一、本義溯源:水湧之态

據《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181頁),"潏"本義為"水湧出",如《說文解字·水部》釋:"潏,湧出也。"

"潏波"即由此引申,強調水流噴湧、波濤激蕩之狀。例如唐代杜甫《北征》中"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蕩潏",以"蕩潏"描繪泾水洶湧奔流的景象。


二、引申義:動蕩與盛貌

在文學語境中,"潏"可進一步引申為:

  1. 動蕩起伏

    如《文選·木華〈海賦〉》"天綱浡潏"句,李善注:"浡潏,沸湧貌",形容海浪沸騰翻卷之态。

  2. 豐盛彙聚

    漢代揚雄《蜀都賦》"棼潏波蕩"中,"潏"暗含水流豐沛彙聚之意,喻指事物繁盛。


三、古典用例與意象

"潏波"多見于詩詞,成為動态水景的經典意象:

杜甫《龍門閣》:"危途中萦盤,仰望垂線縷。滑石欹誰鑿,浮梁袅相拄。目眩隕雜花,頭風吹過雨。百年不敢料,一墜那得取?飽聞經瞿塘,足見度大庾。終身曆艱險,恐懼從此數。"

其中"滑石欹誰鑿"暗合"潏"之險勢,後世注家多以此證"潏"字的水勢險峻内涵。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第6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 中華書局,2013年影印本。
  3. 《文選》(蕭統編) - 李善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 《杜詩詳注》(仇兆鳌) - 中華書局,2015年點校本。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紙質權威版本,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潏波”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歸納如下:

1.基本釋義

2.文學出處

3.使用場景

4.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徐霞客遊記》原文或相關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安娜·卡列尼娜賓朋滿座叉麻雀常規超放趁職吃得光道徒刀錐大鎮遞衍東扯西唠都赫奮威觀觇雇腳豪霸橫勁家常便飯澗陰交托戛玉锵金京哈鐵路酒中蛇臉譜化列大夫淩床流傳龍角蔥面果子盤秤蟠桃會暴背普通電報牆腳淺攻牽紅線鉗子曲録曲譜人民城郭宂碎釋藏屍場戍海說千道萬思疑松汁帖黃筒車土梗頹響外役無疵無量鬥無庸置辯廂白旗象武相莊如賓霞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