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铠甲和头盔。《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介胄生蟣蝨,民无所告愬。”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二张援襄》:“有浮尸遡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水浒传》第八十回:“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
(2).披甲戴盔。《管子·小匡》:“介胄执枹,立於军门。” 汉 贾谊 《新书·解县》:“将吏戍者或介胄而睡。”《新唐书·来济传》:“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副净扮 高杰 ,末扮 黄得功 ……俱介胄上。”
(3).甲冑之士。指武士。《陈书·鲁广达传》:“爪牙背义,介胄无良。” 明 何景明 《点兵行》:“富豪输钱脱籍伍,贫者驱之充介胄。”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登堂来万民,下及介胄属。”
介胄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词性的军事术语,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名词义项(铠甲与头盔的合称)
指古代将士穿戴的防护装备,即铠甲和头盔的统称。《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引《汉书·严助传》例证:“介胄之士,至今不耐暑湿”,此处“介胄”特指战士的金属护具,用以防御兵器攻击。古代战争中,介胄是区分士兵身份的重要标志,《礼记·少仪》载“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体现其军事象征意义。
二、动词义项(穿戴铠甲的行为)
活用为动词时表示披甲戴盔的武装动作。《古代汉语词典》援引《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典故:“介胄之士不拜”,此处描绘将士全副武装时不便行跪拜之礼的状态。这一用法在《韩非子·五蠹》中亦有体现:“铠甲不坚者伤乎体”,侧面反映介胄穿戴的防护功能。
词源考据
“介”原指坚硬甲片,《说文解字》释为“象人着甲形”;“胄”从“冃”部,专指头部护具。《广韵》标注其读音为“古拜切”(jiè)和“直祐切”(zhòu),现代汉语统读为jiè zhòu。该词属军事领域传承词汇,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解读或特定成语(如“介胄之间”),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介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含义和用法:
名词:铠甲和头盔
动词:披甲戴盔
引申义:指武士或军人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史记》等古籍及权威词典。
按强助弱拔份辩絜辨剖财本裁编惨肃锄烧触突寸步难移戴爱莲第二课堂陡然蠹虫敦愿独摇手儿科发极帆楫付清钢纸官储鬼狐由鬼胎还殿海师耗涸黑麻麻花辙回身降骨絜臯九点烟积载客况块然临问逻辑性旅游点马如龙勉旃辇车暖答世乔妆改扮汽笛琼版球僮啓隙瀼瀼僿陋三朝施医泰姬陵棠户甜包谷枉言窝囊肺闲门邪嵬心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