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胄的意思、介胄的详细解释
介胄的解释
(1).铠甲和头盔。《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介胄生蟣蝨,民无所告愬。”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二张援襄》:“有浮尸遡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水浒传》第八十回:“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
(2).披甲戴盔。《管子·小匡》:“介胄执枹,立於军门。” 汉 贾谊 《新书·解县》:“将吏戍者或介胄而睡。”《新唐书·来济传》:“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副净扮 高杰 ,末扮 黄得功 ……俱介胄上。”
(3).甲冑之士。指武士。《陈书·鲁广达传》:“爪牙背义,介胄无良。” 明 何景明 《点兵行》:“富豪输钱脱籍伍,贫者驱之充介胄。”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登堂来万民,下及介胄属。”
词语分解
- 介的解释 介 è 在两者中间:介于两者之间。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介入。 这样,这么: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
- 胄的解释 胄 ò 盔,古代战士戴的帽子:甲胄(甲衣和头盔)。介胄(“介”,甲衣)。 帝王或贵族的子孙:贵胄。胄裔。胄子(古代帝王和贵族的长子,都要进入国学学习,后亦泛称国子学生)。 笔画数:; 部首:月; 笔
网络扩展解释
“介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含义和用法:
一、基本解释
-
名词:铠甲和头盔
- 指古代战士的防护装备,如《史记》提到“介胄生蟣蝨”,形容铠甲厚重导致卫生问题。宋代周密《齐东野语》中也有“被介胄,执弓矢”的描述。
-
动词:披甲戴盔
- 表示穿戴铠甲头盔的状态,如《管子》记载“介胄执枹,立于军门”,指将士全副武装守备。《周亚夫军细柳》中“介胄之士不拜”则是活用为动词,指穿戴盔甲的士兵不行跪拜礼。
-
引申义:指武士或军人
- 如明代何景明《点兵行》中的“贫者驱之充介胄”,将“介胄”代指士兵群体。
二、词源与演变
- 字形分析:
“介”本义为坚固(如《易》中“介如石焉”),引申为铠甲;“胄”原指头盔(《说文解字》称“兜鍪”)。现代汉字中,“胄”合并了“冑”的异体字,兼具“头盔”和“贵族后裔”两义。
三、使用场景
- 古籍文献:多用于军事语境,如《水浒传》第八十回“未敢去其介胄”,强调将士的武装状态。
- 成语扩展:如“介胄之间”指战场(宋·苏洵《上韩枢密书》)。
四、例句参考
- 名词:“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泣枕戈”(《查字典》引例)。
- 动词:“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新唐书·来济传》)。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史记》等古籍及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介胄(jiè zhào)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指代一个人负责管家、保镖等工作的角色。
该词由3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人偏旁“亻”、“骨”和“介”,包含了12个笔画。
《介胄》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具体写法在繁体汉字中为「介」和「胄」。其中,「介」写作「戛」,结构上方是戈,下方是又,意为用兵。而「胄」则是一个表意字,上方的月旁表示面孔,下方的叕旁表示将领。两个字结合后表示一个将领用兵的形象。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汉字《介》在金文中写为一个简化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为由下朝上的人。而字形逐渐演变,进入隶书时期,「介」写法较为固定,由左右两个基本的笔画构成。而《胄》在战国时期的秦简中写作旧体「亻叕」,形状与现代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使用《介胄》的例句:
1. 他是家中的介胄,负责保护家族的安全。
2. 这位少爷手下的介胄都是经验丰富的武术高手。
3. 请介胄为我们家族做一个安全的保障。
一些与《介胄》相关的词语有:武人、卫士、侍从等。
反义词方面,可以使用一些与“保护”和“守卫”相反的词语,如背叛、投敌等。
总结起来,《介胄》是描述一个负责保护与守卫工作的角色,汉字由《介》和《胄》组成,繁体字写作「介」和「胄」。古时汉字写法中《介》为一个人物形象,而《胄》表示将领面孔。例句中展示了该词的使用场景,与之相关的词语有武人、卫士、侍从等。反义词可以选择背叛、投敌等与保护相对立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暗緑稀红霸蛮宝穑裨贩波茨坦会议充电村措大待搭不理单綫道程惇惇乏岁分蜜辅助货币高牙寡白骨鲠之臣贵降瞽见涵灌驩腾昏懦嘉谟见经识经骄肠精愞款坎连鳌跨鲸连辔粝粢鸾钗陆海率皆旅况冥冥之志泯然谬陋木鈎子内容秾致诺矩罗批吭捣虚破案墙根潜影桥虹清臣器饰取责散才三壤颯踏涉历生物战社翁雨室家桐华烟外罩伟行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