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神色自若的意思、神色自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神色自若的解釋

[be perfectly calm and collected]神态從容自然。形容人遇事不驚

詳細解釋

神情面色鎮定如常。《晉書·王戎傳》:“年六七歲,於 宣武場 觀戲,猛獸在檻中虓吼震地,衆皆奔走, 戎 獨立不動,神色自若。”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樂令 既允朝望,加有婚親,羣小讒於 長沙 。 長沙 嘗問 樂令 , 樂令 神色自若。”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下》:“一人立船尾搖櫓而行,至則師也。菴中人見之,跪哭不忍視,而欸乃直下,神色自若,無顧盼意。” 羅廣斌 楊益言 《紅岩》第二五章:“ 徐鵬飛 一聽,馬上神色自若了。”亦作“ 神意自若 ”。 金 王若虛 《哀雁詞》:“宰夫礪刃而欲前,坐客垂涎而思噬,而猶神意自若,低回睥睨不知禍期之行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神色自若”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在面臨突發或異常情況時保持鎮定,神情自然如常。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出處與典故

3.用法與結構

4.近義詞與反義詞

5.應用場景

總結來看,“神色自若”不僅是一個描述鎮定的成語,更蘊含了對心理素質和修養的肯定。其典故和用法均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處變不驚”品格的推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神色自若

《神色自若》是形容一個人在某個情境下表情和神态自然,毫不緊張或驚慌的詞語,體現了人的從容和鎮定。

拆分部首和筆畫

《神色自若》的拆分部首為示(礻)和色(色),筆畫分别為5和6。

來源

《神色自若》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例如《紅樓夢》、《水浒傳》等。它源自于中國古代人們對于審美和品德追求的表達,強調在面對各種境遇時保持鎮定和淡定。

繁體

《神色自若》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神色自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神色自若」通常采用篆書或隸書的形式呈現。其中,「神」字以鐮刀旁,「色」字以蔔旁,「自」字以目旁,「若」字以艹旁修飾耳旁。

例句

他面對困難時神色自若,絲毫不顯得慌亂。

組詞

從「神色自若」可以拆分出其他詞語,例如「神态」「自然」「從容」「鎮定」等。

近義詞

表情淡定、從容自若、泰然自若

反義詞

驚慌失措、緊張不安、恐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