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miting and diarrhoea] 又吐又瀉
嘔吐與腹瀉。 明 郎瑛 《七修類稿·事物·王孔多壽》:“禦史 金燦 嘗暑天與之飲食,見其食之無節,遂至吐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霍亂》:“桑白皮,止霍亂吐瀉。”《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霍亂>》“嘔吐而利,此名霍亂”集注:“輕者隻曰吐瀉,重者揮霍撩亂,故曰霍亂。”
“吐瀉”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症狀,通常與消化系統異常或疾病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吐瀉”由“吐”(嘔吐)和“瀉”(腹瀉)兩個動作組成,表示兩者同時發生的情況。該詞在古漢語中已有記載,如明代文獻提到“霍亂吐瀉”,現代多用于描述因身體不適或疾病引起的消化道症狀。
若吐瀉頻繁或伴隨高熱、脫水等症狀,需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腹部受涼。
如需更完整的醫學建議,可參考來源網頁(如、5、6)。
吐瀉是指食物或消化液從口中或肛門中排出的情況,通常伴隨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這是人體排除體内毒素或病原體的自我防禦機制。
吐瀉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水,吐的筆畫數為6,瀉的筆畫數為8。
吐瀉這個詞的來源不确切,它是由兩個獨立的詞組合而成。吐指從口中排出,瀉指從肛門排出。
吐瀉的繁體字為吐瀉。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吐瀉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但差異不大,仍然能夠識别。
他因食物中毒而不斷吐瀉。
嘔吐、腹瀉、反胃、吞食、消化等。
嘔吐、吐逆、倒吐。
咽下、吸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