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實在的話。《史記·高祖本紀》:“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 漢 王充 《論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
“空言虛語”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不實在的話語,即空洞、虛假、缺乏實際内容的言辭。其中“空”和“虛”均強調言語的虛假性與不可操作性。
源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這是劉邦推辭帝位時的表述,表明他對虛妄贊譽的否定态度。
東漢王充在《論衡·薄葬》中進一步引申:“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強調缺乏證據的言論難以服衆。
以上解析綜合了權威典籍與語言應用場景,如需更多例證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原文及漢代文獻。
《空言虛語》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指說話沒有根據,内容虛假、空洞,沒有實際意義。下面将具體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
《空言虛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言」、「曰」和「聿」。其中「言」是表示語言、交流的意思;「曰」是表示說的意思;「聿」是表示書寫、文字的意思。整個成語共有13個筆畫。
《空言虛語》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的《拈花錄》一書中,是作者釋德淨慧所創造的。這本書是一部佛教典籍,其中有許多寓言故事,用來說明佛教的教義和修行方法。《空言虛語》這個成語所蘊含的思想是強調不要隨便說空話,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物。
《空言虛語》的繁體字為「空言虛語」。在繁體字中,「空」的左邊多一橫;「言」的口部多了一個額外的橫;「虛」中的「虍」在最下方有一個額外的點;「語」中的「言」的口部多了一個小橫。
古時候,《空言虛語》的「空」字寫作「空」,表示空洞、虛無;「言」字寫作「訁」,表示說話;「虛」字寫作「虛」,表示虛假;「語」字寫作「語」,表示語言。整個成語的古字寫法為「空言虛語」。
1. 他一直以空言虛語來應付我們,沒人再相信他的話了。
2. 不要說空言虛語,要有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
1. 空話:意思指沒有實際内容或意義的話語。
2. 空談:指隻是空洞地說而沒有實際行動或結果的談論。
《空言虛語》的反義詞可以是:有據有物、實話實說。
通過以上内容,我們對《空言虛語》這個成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